那山·那站·那人
秋高气爽。巍巍太行,群山连绵。在太行山深处的太焦铁路线上,有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的车站,郑州铁路局四等小站——孔庄车站。
这天,我下车后,看见孔庄工务工区工长李泽亮正在站台上等我。这是我调入郑州铁路局纪委工作后,首次来观摩孔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第一天,对于我来说,满眼新奇。连绵的群山,蜿蜒的河流,郁郁葱葱的灌木林……如诗如画。在这里,铁路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老职工崔山红告诉我,1960年,孔庄站区随着太焦铁路线开通而建立。建站初期,职工住的是小平房,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站区没有水源,职工吃水都要到很远的山下河里去挑。买菜在这里是一个大难题。车站每天只有一趟慢车停靠,这便是他们走出大山唯一的交通工具。站台上两棵粗壮茂盛的柏树,见证了车站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第二天,我失眠了。这样的“基地”让人无法不失眠。石头堆砌的低矮平房,窗户又少又小,职工们的鼾声此起彼伏,愈发让人觉得闷热。孔庄车站是一个大家庭,有管养路、供电、运输的,也有管信号、治安的,七八个单位五十多位铁路人终日与山为邻,与车为伴,甘守寂寞,以苦为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四面环山一道沟,一沟污水谷里流,风吹石头四处跑,想听歌曲自己吼。”从孔庄站区职工流传的顺口溜中可以想象得到这里当年的荒凉。
李泽亮说,尽管车站很小,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是晋煤外运的黄金通道,被称作太焦铁路线上的“咽喉”。这里每天接发列车154列,平均几分钟就接发一趟,每年有6800多万吨的煤炭由此通过。
第三天,我参加了基地的集中教育活动。孔庄工务工区会议室的一面墙上,挂着职工们的全家福照片和安全祝福语。在职工王志龙的全家福照片上写着这样一句话:“铁路养我一家子,我养铁路一辈子。”王志龙是工区年龄最大的职工,从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孔庄,至今已经27年。
“孔庄是我段最为艰苦的地方,地处深山,不通公路,环境十分恶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职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安心、安稳、安全生产50多年。”在新任职干部集中廉政承诺签字仪式上,段长万建春深情地向接受教育的20多名党员干部介绍着孔庄基地的情况。
近年来,郑州铁路局定期组织新入铁路的大学生以及新提拔的干部参观孔庄基地,进行集体廉政宣誓。
第四天,我见证了几家全国性媒体对孔庄车站的集中采访。每每有人参观或采访,获得“全路百名标杆班组长”荣誉称号的工区工长李泽亮就当仁不让地成了讲解员。他为来人介绍着孔庄站区的历史,讲述着孔庄站区的一草一木。在老式的电石灯前,在职工自己动手修理工具的锻造炉前,记者们纷纷举起了相机,记录下孔庄铁路人的点点滴滴……
大山不仅磨练了孔庄铁路人,也养育了孔庄铁路人廉洁从业的品德,他们已经与大山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昔日荒凉的孔庄车站,如今悄悄在变化。第五天午餐时,职工们高兴地对我说:建设的是小基地,赢得的是民心,树立的是价值取向,弘扬的是“艰苦不怕吃苦,卓越不断超越”的精神,这里已经成为依托铁路、面向全社会的党员干部廉洁勤政教育阵地。
“我愿意把我知道的都讲述给大伙听,让孔庄精神发扬光大,得到更好的传承。”又送走了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职工代表,望着大山里的夕阳,李泽亮由衷地感叹……
第六天,是我离开孔庄的日子。
随着列车的启动,看着站台上挥手的孔庄人,我内心充盈着感动。在孔庄人身上,我看到了如明珠般耀眼的“孔庄精神”,这精神也深深地激励着我们要把它传承。明天,我们要以一种新的姿态走上新的开始!(供稿 郑州铁路局纪委 庄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