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打造阳光文化 增强群众反腐信心
当前,在贵州省黔西县广大农村,村民们从黔西廉政网五个功能“系统”、官方微博等载体了解惠农信息,举报反映问题,与纪检监察机关交流互动已成常事。该县纪委监察局仅2012年上半年收到群众网络举报45件,立案25件,25名基层干部受党政纪处分;收集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合理化建议意见16条。这是黔西县在不断繁荣和发展农村基层阳光廉政文化中取得的实效体现。
阳光代表公平正义,为监督提供前提条件。阳光文化就是创造各种政务信息公开化、监督大众化的公平公正环境,引导群众思想与党的反腐倡廉决策部署高度统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的廉政文化氛围。近年来,该县不断探索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创建网络“系统”监督平台、开通廉政官方微博及视频听证接访等载体,加强与群众沟通互动,把群众监督变为党内监督的有益和必要补充,逐步构建教育、宣传、互动、监督相融的阳光文化体系。
建阳光网站,让群众共享惠农信息
2007年,该县开通黔西廉政网,先后建立“信息公开监测系统”、“ 勤廉监督亮牌警示系统”、“涉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系统”、“重点项目公示系统”、“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管系统”5个网络反腐监督系统,设立“留言板”和“举报投诉直通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信息公开监测系统”将54个县直部门、26个乡镇政府、386个村(居、社区)、9个公共企事业单位、5家县城大型医院、26个乡镇卫生院、10所县直重点学校、26个乡镇中心校共542个单位的信息公开纳入监测范围。县公开领导小组组织各单位的专职信息公开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由各单位自行录入公开内容按时上传黔西廉政网。县纪委、监察局每季度综合评定各单位的网上公开工作,评定结果在黔西廉政网上专题通报。“涉农项目公示系统”抓住备案、公示、督查、问责四个关键点开展工作。各涉农部门每季度将涉农项目的建设规模、资金来源、实施地点、工程进度、资金分配等重点内容上报审核,在黔西廉政网“涉农公示系统”上进行公示。出台了《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备案制》,坚持涉农项目资金“零报告”存案,提高备案率。
“勤廉监督亮牌警示系统”, “勤廉监督亮牌警示系统”将全县33个县直重点部门和26乡镇单位和领导干部纳入监管。对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公共权力运行情况、行政效能评估情况、倡廉助廉保廉情况及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进行评价打分,“系统”自动亮牌警示。县纪委监察局从县直部门,乡镇、村,教师队伍、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中聘请了500多名网评信息员组成6个勤廉监督群体指导组,引导群众参与“系统”评价监督,定期不定期暗访督查,适时、多层面地全面监察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勤政廉政情况。通过“系统”有效运行,让勤廉评价考核网络化、公开化,促使乡镇和县直部门领导干部、窗口人员用权于民,高效办事,廉洁奉公。
“重点项目公示系统”将重点项目资金的分配、建设任务、项目实施地点及进度等重点内容及时在互联网监管系统中进行备案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管。对在项目建设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村级三资管理系统”对清理登记的集体“三资”,采取公开栏、电子触摸屏、网站等多种途径公开,自觉接受监督,较好地解决了少数村的集体财务管理混乱、随意处置集体资产、私自转包集体资源问题。
开通官方微博,让群众及时知晓反腐倡廉重大决策部署
该县2012年初开通廉政官方微博,重点关注黔西反腐倡廉建设,切实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切群众的疾苦,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目前集纳了近500人的微博,这些人有特邀监察员、教师、干部、农民和非公企业人士等,已发表原创广播66条,征集社会评论400余条,这些原创广播都体贴黔西实际,关乎黔西发展,体现廉洁黔西,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
利用媒体宣传教育,让干部群众接受思想教育经常化
该县各级党组织把学习贯彻新时期党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概括、新任务、新举措作为长期的政治任务,利用黔西电视台、《黔西报》、黔西廉政网、黔西党建网、黔西县政府信息网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黔西廉政网和黔西党建网上开辟“学习专栏”,登载几次重要会议重要文献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查阅。结合 “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四帮四促”等活动的开展,每年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每年都举办一次大型廉政文艺活动,讴歌新时期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风正气和纯洁性,经济社会建设中涌现出的勤廉典型,为经济社会健康跨越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2010年4月,该县纪委、检察院和金碧镇农民谐乐剧组共同创作了农村廉政电视剧《为了阳光不变色》。廉政电视剧《为了阳光不变色》主要反映近年来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在农村基层的落实情况,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为了确保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依托科技信息和群众监督,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建设。电视剧《为了阳光不变色》先后在黔西电视台、毕节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县纪委将该剧光碟发放到全县386个村(居、社区)供基层干部群众观看,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中国纪检监察报》、《贵州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省纪委副书记贾朝忠对此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并拨付5000元支持补助谐乐剧组,市纪委监察局领导对此也非常关心和支持,多次亲临指导拍摄工作,同时拨付3000元补助剧组,以资鼓励。2011年11月,由该剧改编的廉政短片《杨老耿的遭遇》获中国(宁波)优秀廉政视频短片展播活动铜奖。
建立健全沟通互动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
为更加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该县还通过推行信访听证制、开通“保廉•民生”热线、建立青年廉政志愿服务队等形式,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
一是推行信访听证制。2004年2月22日,我县纪委发出一号文件,全县29个乡镇及所属的行政村全部建立村级信访接待室,同时规定对疑难信访问题由县乡两级纪委牵头、本地县(乡)人大代表、离退休干部和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群众代表组成信访听证组进行信访听证。这一制度八年以来取得较大的成果,八年共召开信访听证会2000余场次,化解矛盾纠纷5000多个。2010年,县纪委针对群众反映问题渠道不明、不方便接收所反映问题的处理和反馈信息、找上级纪检部门反映问题难等实际,在全县26乡镇、部分村(居、社区)开通视频听证接访,乡镇纪委接待来访群众或召开信访听证会时,地、县纪委有关领导可以通过视频连线查看处理情况,“阳光”操作既增强了群众的信任度,又方便了上级部门的督查。
二是开通纪检干部“保廉•民生”热线。组建了10个联系工作组,每年每月利用3-5天时间专门对各乡镇村(居、社区)基层工作进行督促联系。询问乡镇包(驻)村干部到村工作情况、农村“三资”管理及财务管理情况、“一事一议”开展情况;收集群众对农村低保、危房改造、新农合等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众对乡、村两级办理服务事项的建议和意见等。
三是推行村级信息公开专题群议会。全县所有村(居、社区)定期组织召开村组群众会,公布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布新农村建设或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各项补助、建设规划、项目实施等情况;讨论村两委对荒山、山塘水库、林地、集体企业等集体资产处置及其他重要事项;审议农村低保对象和村两委本季度工作开展情况,收集群众对村组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等。
四是建立青年廉政志愿服务队。2009年以来,全县各乡镇每年从中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党员青年中聘请700多名热心反腐倡廉工作、综合素质较好、具有才艺表演、熟悉网络知识的青年廉政志愿服务者,进村入户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向群众讲解各种补贴补助的发放情况,收集反馈群众反映热点问题,及时向县、乡纪委反馈有关工作情况。(供稿 贵州省黔西县纪委 蔡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