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廉政文化

饮食中的伦理政治

发布时间:2012-06-21 21:43:21 浏览: 164

不久前,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不仅令许多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关注。中国人爱吃、会吃,一句“民以食为天”就道出了“吃”在民族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吃之于中国人,不仅是维持生存的本能,更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礼的本源。


要活着就得吃,这便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饮食”。可在中国,“吃”却不同凡响。这不仅是一句“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它还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礼的本源。《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爆粟粒、烤小猪,挖土坑盛酒,用手掬饮,再用草槌敲地取乐,这大约就是先民视为美食美酒的盛事。用自己最得意的生活方式祭祀鬼神、敬天法祖,这就是礼仪的起源。所谓“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文化现象是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发生,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


祭祀礼仪从饮食行为中发端,盛放饮食的食器就成为礼器。“食”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好像食物盛放在容器中。比起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食器的发明标志着饮食活动的进化。这一进化深深烙印在文明的标志——文字的创制之中,食器也就成为饮食的符号。至今,中国人还习惯用“铁饭碗”来表示吃喝不愁的保障。“礼”字的成形也可溯源到食器,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释礼》中考证:“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在食器中盛放玉,是“礼”字的原初形态,所以普通的日用品食器,也就成为至尊至荣的礼器。


礼,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制度之礼,无不是用以协调、沟通、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一部二十四史,代代都有礼制,按等级分配生活日用,这种观念对饮食行为的渗透和主导,使得有限的口腹之欲,寓有超乎具体物质享受以外的精神内涵,拓展了饮食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并由此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内容,这是中华饮食文化与世界各国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色。


“民以食为天”不是抽象的一句话,它有具体而实在的表现形态。发明熟食、善于烹调的先人都被奉为圣人,就是这一信念的具象化。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伏羲氏织网捕鱼,驯养家畜;神农氏播种耕作,石上燔谷。他们都因为开辟食源的丰功伟绩,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古史上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厨师,是近四千年前的少康。他因父亲夏相被叛臣寒促所杀,投奔到有虞氏当“庖正”,即厨师长。复国后他成为夏朝第六代君主。据《说文》载,少康就是传说中的杜康,还是酒的发明者。善于烹饪而又官至国家重臣者,在史书上也不鲜见。屈原《天问》中提到的彭铿,王逸在注中说:“彭铿,好和滋味,善斟雉事帝尧。”这个号称活了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彭祖,有一手烹调野鸡的绝活,并以此博得尧的欢心,官至守藏史。商朝最著名的相国伊尹,厨师出身,因为善于制作雁羹和鱼酱,被后世推为烹调之圣。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尚从政前钓鱼、屠牛、卖饭,传说中的“姜太公钓鱼”成为韬晦的美谈。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中,圣人是道德的楷模;这些圣人同时又是权力显赫的君主和功臣,位列统治序列的顶端;作为烹饪的创始人和大师,他们也是生活方式的缔造者。

[PageNext]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饮食烹调与伦理政治相通、相融的倾向。被古人视为国家重器的鼎,本是饭锅。其鼓腹,能容纳较多的水、粮、肉、菜;两耳,便于提携、移动;三足鼎立,方便置火燃烧。炊具和餐具合一,比笾、釜、镬、豆、簋等其他食器更为实用。《说文》说:“鼎,调和五味之宝器。”用这宝器供奉祖先和神灵,施行祭祀的重大礼仪,就给这日用容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被尊为礼器。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造三只鼎,象征天、地、人。夏禹收罗九州的金属,铸成九个大鼎,作为传国之宝。周灭商后,将商朝的九鼎移至镐京,举行隆重的“定鼎”仪式。至此,“定鼎”用来比喻为国家政权奠基;鼎,成为权力的象征。由于鼎与权力相关的特殊身份,就决定了它不能为普通人所拥有,因此又有“列鼎”制度,即按爵位和等级的不同授以不同的鼎数。天子拥有九鼎,诸侯是七个,大夫为五个,士只有三个。权力愈大拥有的鼎数就愈多,违背规定,就是僭越,与犯上作乱一样,要受到重裁。《左传·宣公三年》记有一则故事:周朝衰弱,楚庄王崛起,在中原称霸。周定王派使臣去慰问,楚庄王踌躇满志地打听周鼎的轻重大小,使臣反驳说:“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问鼎”就成为了窥视政权的行为,“迁鼎”则是指一个国家的灭亡。在古代西方和埃及,君主的权力以权杖和连枷为代表,这是从生产工具和武器演化而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在中国,则以饭锅——鼎为象征,这在文明古国中是独一无二的。从这里也可了解,“民以食为天”的另一面是“民以食为权”。所以荀子提出德、位、禄的相称,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反映了饮食与权力和天道的一体性。


鼎由食器演变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礼器,能在鼎上操作的人更是不同凡响,所以“调和鼎鼐”这一烹饪术语,在古代被用来比喻宰相治国理政。《晏子春秋》记述,晏婴对齐景公谈起君臣关系时,以“和羹”来打比方:“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于烹鱼肉。”君臣调和,才能烹制出美味佳肴。《吕氏春秋》记述,被后世奉为烹调之圣的商朝相国伊尹,用烹饪技巧比喻治国方法,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这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已,已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烹调是精细微妙的操作,以此比附君主的统治术,真是绝妙。孙子论兵法,喻以烹饪之学;淮南子论学问,以烹饪为佐证;老子论治国,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论断更是千古传诵。


不仅如此,中国人还善于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饮食因而承载了伦理教化的重负。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烹饪事业的繁荣,但也过度夸大了饮食的政治功能。


例如古人论政治成败,常见的是把王朝的灭亡与饮食过度相联系。《战国策》中就有夏禹禁酒,发出“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的预言。《尚书·酒诰》则认为,商朝的灭亡是由于酗酒所致。《五子之歌》说:“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有不亡。”《墨子·非乐》指责夏启的一大罪状是放纵野餐嗜酒。史书上历数夏桀的酒池肉林、商纣的长夜之饮都是亡国之由。《荀子》还把“饥而欲饱”、“口好味”,看成人性本恶的表现。先秦典籍中劝诫节制饮食的言论,并不是从健康出发,而是从政治、品德着眼。由于这个缘故,古人还将戒贪吃的训诫绘成有首无身的恶兽,铸在权力象征的铜鼎上——这便是青铜时代极负盛名的艺术纹样饕餮纹。


曾有本书《吃垮中国》畅销一时,再次提出了古人的忧虑。但这只是隔靴搔痒之论——纵观历史,哪有朝代真正亡于吃喝?当下的问题并非出在国人热衷饮食,而在于对饮食活动异化发展,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工具,与腐败行为相生相伴。说回古代的列鼎制度,这实际上是对统治阶层内部各个等级生活消费的限定,违反者要受到僭礼逾制的惩罚,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中国有因贪污腐败而国破的教训,却从未有因热衷饮食而垮掉的王朝,过去是这样,今天也如此。(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志琴)
  

更多推荐
更多
柳青先生曾有句名言,谓之“人生紧要处就那几步”。吾在花甲之年忆想起自个生命中的紧要几步,脑海中自然涌现那些赏识、看好、支持、帮助,给予我发展...
作者:王二国2025-03-25 09:17
客厅茶几上的水果盘,突然出现了久违多年的红柿子,我欣喜若狂,油然想起儿时那甜的诱人的烘柿和在柿树园树上玩游戏的情景。然甜蜜丰满的回想被“骨感...
作者:王二国2025-03-25 09:10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谓应矣。因泱泱中华大国南水北调之浩大工程,需迁移位于焦作市解放区王褚村之王氏茔地。依照...
作者:王二国2025-03-25 08:55
【清廉网】或许你会好奇,中国幅员辽阔,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运动偏偏发生在萧山衙前?到凤凰山脚下的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走一走、看一看...
来源:杭州市萧山区纪委监委2022-06-15 08:22
【清廉网】小满时节桑果甜,又到桑果飘香时。时进初夏,恰逢周末,应客人之约,我们一早驱车前往位于素有“华夏蚕桑第一村”美誉的江苏射阳特庸王村的...
作者:陈玉军2022-06-09 09:53
【清廉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来源:石拐区纪委监委2022-04-25 08:40
hello,廉友们!! 为发挥廉洁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 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风气 即日起 四川省“510(...
来源:四川省纪委监委2022-04-11 09:17
【清廉网】​(文\林柏江)​ 阿阳:   山那边,灯火摇曳,撩动心弦。今晚,又到了我们相约鸿雁传书的日子。 ...
作者:林柏江2022-04-11 09:13
【清廉网】​(王平)​黑紫羔羊是洮岷高原独有的优良品种,这种绵羊皮肉俱佳,历来为食客和好家追捧。生长两年的黑紫羔羊也就四五十斤重,做手抓羊肉...
作者:王平2022-04-06 07:54
素闻九龙风光好,今朝结伴去登攀。 仰望峰高超千米,拾级而上若等闲。...
作者:胡遵远 石义良2022-04-06 07:14
【清廉网】​春风和煦,绿柳依依,又是一年清明时。如果思念是一种距离,那么清明的思念便是天上人间的距离。...
作者:辛梓萌2022-03-31 07:36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所有人都在分秒必争。...
作者:王燕琴2022-03-29 08:33
【清廉网】​2022年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肆虐、自然灾害不断、国际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国举办的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但圆满结束,第十...
作者:王豪杰2022-03-29 08:26
【清廉网】​日暮向晚,见一亭堂荒于修葺,高阁其上,远而望之,景美生情致,甚有所感,乃出数言记之。...
作者:陈涛2022-03-29 08:10
【清廉网】​雨霁风光,春分天气。今日迎来春分节气,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作者:孙晓璐2022-03-29 08:05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