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扁担嫂
大家都叫她扁担嫂。因为不管走到哪儿,她总带着那根磨得油光锃亮的扁担。
这天,天还没亮,扁担嫂就起床了。尽管再三小心,还是惊动了丈夫。
丈夫翻个身,听到雨点敲打门窗的声音:“下雨呢,改天不行吗?”
“不去不行,和人家约好了的。再说,天那么冷,我怕李伯受不了。” 扁担嫂说。
丈夫睁眼看看钟,又说:“开车时间过了哟?来不及了。”
扁担嫂麻利地收拾着:“没事。我不到,司机可不敢开车呢!”
赶到车站,马上有人过来帮扁担嫂把担子从肩上卸下来,搬上车顶绑好。扁担嫂一上车就跟车里人解释:“今早睡过头了,对不起。”大家都笑说:“没关系的,不急。”
挨着车门的那个座位是扁担嫂的“专座”。人再多,大家都给她留着。扁担嫂才落座,就歪着头睡了。
车开到一个岔路口停下,司机喊:“扁担嫂,该下车了。”扁担嫂一骨碌从座位上站起来,捡起扁担下车。有几个村民也跟着下了车,帮她把车顶的东西拿下来。
雨停了,但山很陡,道很滑,平时两个小时的路程,今天扁担嫂足足走了三个钟头还没到。
这条山路,扁担嫂也不知自己走了多少回。她常说,自己与这山路有缘。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扁担嫂跟着工作组走进了山路那头的苗山瑶寨调研。天儿还冷,可瑶寨里的人却都穿着单薄的衣衫,好多孩子还光着脚,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回到家后,扁担嫂吃不下睡不着,趁星期天休息,又独自一人进了山。从那以后,她的休息日几乎全给了苗寨。不是东奔西跑筹集物资善款,就是挑着生活用品走上这条山路。也是从那以后,她才有了“扁担嫂”这名号。
刚开始,寨子只当她是公家人来看看罢了。后来见她一趟趟往山里跑,便渐渐把她当了自家人。
“怎么还没到?今天可能不来了吧。”“快过年了,她可不能不来。”一大早就聚在寨头等候的人们议论着。
快过年了,送点大米香油,他们不知有多高兴。还有那些御寒的冬衣,也得赶紧给老人拿去。扁担嫂埋头赶路,一想到这些,就浑身是劲,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还没走到寨头,远远就有人喊:“扁担嫂来了!”孩子高兴地拍起小手,老人笑得满脸皱纹。
和往常一样,人们拥着扁担嫂走进李大妈家。她放下担子,还没坐稳就拿出笔和本子。
“李伯来了没有?”扁担嫂翻开本子。
有人说:“来了,来了。”把李伯推到扁担嫂跟前。
“这是给您的棉衣,穿穿看,合身不。这10斤大米和1斤油是张大娘的。”扁担嫂递过去一件,就在本子上打一个勾。
“小梅呢?”扁担嫂朝人群里张望。
“妈妈,我在这里。”小梅挤到前面来。这孩子没有妈妈,穿“百家衣”长大,后来,便叫扁担嫂做妈妈。眼看到了上学的年纪,扁担嫂给她带来了新书包。
扁担嫂说:“这是你的新书包和铅笔盒。记住,书放书包里可不能丢了。”
小梅伸手接过书包,甜甜地说:“谢谢妈妈!”
一个竹筐渐渐空了。有人说:“扁担嫂,又让你受累了。”
“没事。还有些东西这次带不进来,我都记着呢!下周我再拿来。”扁担嫂翻翻小本子,画了几笔。
“扁担嫂,去我家吃饭。”“去我家。都做好了。”人们都拉着扁担嫂往自己家走。
“呵呵,改天。我还得去苗家岭呢,再晚就来不及了。”扁担嫂笑着挑起扁担,又要上路。寨里人知道还有人在等着她,也不敢多留,只能依依不舍地目送她走上那条山路,她肩头那条晃悠悠的扁担,在稀薄的日光下闪闪发亮。(黄诚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