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剧”争妍 三晋风清
——山西省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展演一瞥
《西沟女儿》、《刘胡兰》、《母爱》、《廉吏于成龙》、《血溅乌纱》、《斩公槐》、《信仰之光》……春阳之际,在山西省纪委监察厅、省委宣传部、省直工委、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弘扬清风正气,促进转型跨越”全省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展演活动中,一批富有山西地方特色的廉政剧目在省城太原隆重上演,赢得一片喝彩。
“主题好,组织得好,效果明显。”历时10天的展演活动,8场演出,场场爆满,掌声不断,山西省四大班子领导观看演出后连连称赞。不少党员干部说,观看廉政文化精品剧目的过程,就是接受廉政教育和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的过程;座无虚席的观众和掌声雷动的现场,本身就是一种新风正气的重要体现。
唱响“申纪兰” 用一生守望党性崇高
主动辞去省妇联正厅级领导职务和干部身份,每个月5000多元的工资收入没有了,城市住房和出行乘坐的小轿车没有了……后悔吗?
“有啥可后悔的?西沟的农民能活,我申纪兰就能活!”这就是上党梆子现代剧《西沟女儿》中的主人公申纪兰,也是真实而鲜活地生活在我们之中的申纪兰:中国目前唯一一位担任过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人,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始终生活在群众当中、与家乡人民同甘共苦的公仆,从不发牢骚抱怨组织、用一生守望党性崇高的老党员。
党的十七大以来,山西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宣传文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注重挖掘三晋优秀历史文化中的廉政资源,创作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突出反腐倡廉主题、深受群众喜爱的廉政文化精品剧目。
于是,《西沟女儿》走出了太行山,走上了全省廉政文化精品剧目主题展演舞台: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长篇的说教,精心选择了几段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故事,运用戏曲化手段,以生动、简洁的舞台语汇,表现出申纪兰对党、对群众、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再现了这位老党员一生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党性,展示了这位老劳模心系群众、扎根农村、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绚丽人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动饱满、真切感人、可爱可亲、平凡而伟大的老党员、老劳模的光辉形象,看到了一个在新时代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申纪兰。
缅怀“刘胡兰” 让生命绽放信仰光辉
“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
“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
“以后你还会为共产党办事不?”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你自白,就放你,还给你一份好土地……”
“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
“难道你不怕死吗?”
“怕死不当共产党!”
面对淫威,临危不惧,从容就义……用生命诠释信仰光辉,这就是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晋剧《刘胡兰》中的刘胡兰,一个山西人民为之悲痛和骄傲的刘胡兰!
刘胡兰10岁参加儿童团,13岁参加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培训班,15岁被破格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爱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 为了党,“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她爱人民, 在敌人把机关枪瞄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的千钧一发之际,挺身挡住了枪口,大声呵斥敌人:“住手!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
山西省纪委在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过程中,紧紧抓住“信仰”这个核心,组织编写力量,重点挖掘“刘胡兰精神”中最为震撼人心的这一段“信仰对白”,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力争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五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抓住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机遇,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办好这两件大事,是每个山西人的崇高责任。“为什么我们热泪盈眶,因为我们的血在为祖国流淌。”《刘胡兰》精神中所闪烁的信仰光辉,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新山西的宏伟大业中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常思《母爱》 把足迹印入廉洁大地
新创现代晋剧《母爱》,描写了一个农民的儿子郑耀忠在成长为领导干部后,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跌至深渊。当郑耀忠当了官荣归故里为老娘祝寿时,借机送礼办事者尾随而来,引起了耀忠娘的顾虑和担忧。儿子犯错误受到惩处后,老母亲笃信“多还一分赃款,就减儿一分罪”,竭尽全力筹借钱款替儿子退还赃款。一次次探监,一次次痛彻心扉的说教,终使儿子彻底悔悟,戴罪立功。该剧着力塑造了一位严厉、慈祥、仁爱、宽厚的典型母亲形象,鞭挞了极少数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同时也警示广大党员干部要警钟长鸣,自觉拒腐防变。
精心编写和打造《母爱》剧,用最富震撼力的母爱深情,教育和警示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廉洁从政,干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坚守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信仰和操守。
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过程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对策。针对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在职位、地位发生变化后,信仰动摇、道德滑坡,甚至认为周围也有干部“捞”了、“发”了却没有被发现惩处,如果自己不“捞”就会吃亏、后悔这种极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精心组织编排《母爱》这部剧作,并在全省巡演,产生了强烈反响。许多党员干部在观看现场泣不成声,干部家属子女从中受到深刻教育,发出了“再也不攀比富、不攀比贵,只求平平安安”的心灵呐喊。(记者 杨万福 通讯员 王珍 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