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如何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
关于文化发展的原则和未来理想,费孝通先生曾有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通俗地说,就是各民族弘扬自己优美的文化传统,同时学习别人的优秀文化,不同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最终展现出多元的文化、多彩的世界。
伴随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但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文化多元并存与一元发展、文化的趋同与趋异等始终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悖论。要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有赖于各民族对自身文化与异族文化的自觉、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与发展未来的关切,保持文化多元与一元、共性与个性、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张力——其中,文化自觉是前提。
中国文化的不自觉状态
在中西文化接触、比较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发展总体处于不自觉状态。这种不自觉表现在:
缺乏对文化传统的正确认识。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战有两派主张:一派主张复古,坚持文化本土化,这种主张过分强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漠视其存在的不足,排斥外来文化,盲目自大;一派积极主张全盘西化,这种主张因为对本土文化过分自卑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物极必反,两极相通,这两种文化主张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都因为缺乏对文化传统的正确认识,而陷入了文化不自觉的状态。
缺乏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违背文化发展规律主要体现为对文化事业进行不适当的行政干预,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违背则主要体现为视经济规律为万能规律,经济规律成为在一切社会领域包括文化领域中的支配规律。不可否认,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人克服自身的自然局限性,突破狭隘的封闭性和地域性,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这与文化发展最终旨归相一致。但市场经济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利益驱动机制诱发和强化了人的物欲和贪欲。如果市场经济的这种功利性渗透到文化领域,而人们又没有相应的文化自觉,那么文化势必也会成为功利主义文化。市场经济规律的滥用不仅使得道德、良心、信仰这些崇高美好的东西变成了商品,丧失其应有的文化价值,而且使得承载着崇高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也面临异化的命运和生存的危机。市场经济与文化发展遵循不同的规律,如果将市场经济规律滥用于文化领域,不仅无法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反而对文化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文化不自觉的表现。
达成对本国文化的自觉
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先要达成对本国文化传统的自觉。
要正确认识我们的文化传统。文化必然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和创造。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存在两个思想误区:一是赋予其强烈的政治使命;二是将其视作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重大的历史使命,救亡意识压倒启蒙意识,在经历了器物、制度变革的失败之后,“五四”时期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期望通过人的伦理革命和社会思想文化革命实现救亡目的,“从思想文化上解决问题”的历史方法论成为当时解决民族问题的主流方法论。与此相联系,“五四”时期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迟迟未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阻碍,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关于文化发展认识的两个思想误区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讨论之后得到了反思。庞朴在《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一文中写道:“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道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其次,对文化传统的自觉不是为了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为了从传统中寻找力量和支点,推进文化的发展。立足传统不意味着全盘继承,对传统文化要秉持一种科学的、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再次,到实践中去寻找文化传统。现实中人们往往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混为一谈,其实二者之间不可简单等同。“传统文化”是指已成的文化,是过去文化的积存,它是凝固的、有规定性的;而“文化传统”是指已成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流向,是一种活动,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往往表现为无规定性。打个比方,传统文化好比是平静的积水地,而文化传统则是奔流不息的江河,有自己的原有水域,同时在前进的过程中又不断有其他水流加入,使文化传统之河不息地流动前行,汇入海洋。文化传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实践中,活在现实中,已经化为广大社会成员普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规范,因此,应当到实践中寻找我们的文化传统。
达成对外来文化的自觉
在对本国文化传统有了自觉认识之后,还需要对外来文化有一个自觉认识,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美人之美”。我们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应该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实际上,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文化自身的矛盾已经作了深刻反思。比如,由于个人主义膨胀而导致的社会价值和理想的淡化,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乃至对立;消费主义文化的泛滥使得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产或生活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其他方面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被制造、被刺激出来的需求和欲望。在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下,追求这些欲望的满足成为一种时尚和品位,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文化引导下的消费日益成为一种异化消费和非理性的消费,人日益沦为臆想出来的欲望的奴隶。在西方学者深刻反思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时,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更应该慎之又慎。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本国的文化安全战略,坚决抵制文化霸权主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文化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也日益将文化提升为进行全球经济、政治和军事扩张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们积极行动,大胆地把文化战略的研究同世界格局、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起来,提出一些文化战略理论,如“后殖民主义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以期为新时期提供谋求霸权的工具。可以说,文化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领导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警惕,增强文化安全意识,防范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力争在这场无硝烟的文化战争中固守自己的阵地,避免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附庸。
认识文化发展规律,创造先进文化
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将市场经济规律滥用于文化发展领域。应防止和克服金钱成为衡量整个社会包括文化领域的独断尺度,防止商品货币关系的“越位”,尽力把它严格控制在纯粹的经济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弱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世俗性对文化的侵蚀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个文化自觉过程的完成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干预,为文化事业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文化价值观,自觉抵制文化领域的“物化”效应。
中国始终在人类文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今,我们要在对本民族文化有充分自觉的前提下,在熟悉、遵守并参与制定多元文化发展规则和秩序的基础上,借助“他者”文化,反观自身,寻求中国文化对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在全球文化多元并存的条件下,继续为世界贡献自己的优秀文化元素。(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