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构建具有教育系统特色的惩防体系
2011年以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在全省各高校、省教育厅机关、厅直属单位和学校开展了“查找廉政风险,构筑拒腐防线”活动,截至目前,各单位共查找风险点38000多个,制定防范措施13000多条,修订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10000多项,对建立健全体现教育系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领导高度重视,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为保证活动扎实开展,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了由高校工委书记、厅党组书记、厅长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指导活动开展。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查找岗位和班子存在的廉政风险点,率先一对一制定防控措施,认真抓好管辖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防范。各直属单位及时召开动员会,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工作开展,形成了领导带头,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学习和宣传教育,营造廉政风险防控的浓厚氛围
一是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参加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多措并举加强宣传教育手段。厅机关、直属单位和学校、各高校通过报纸、网络、校园广播等媒体,采取宣传橱窗、书画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廉政征文等活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单位共编发简报1200多期,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了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活动开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三、查全找准廉政风险点,明确廉政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
一是全员参与,全面查找。厅机关所有在职干部和临时借用、聘用人员;厅直属单位和学校所有公职人员、教师和党组织关系在本单位的临时借用、聘用人员以及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行政人员、教师等所有公职人员全部参与查找廉政风险点。明确要求各单位、各部门明确岗位职责,明晰工作流程,全面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四类风险,并统一整理建档。二是分级负责,不缺不漏。坚持自上而下分析查找和自下而上逐级审核的方式,按照单位、部门、处(室)、院系和具体岗位各个层面,通过“自己找、相互帮、领导提、集体评、组织审”等多种方式,深入细致查找单位和岗位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及其发生的部位和环节。三是突出重点,分层查找。按照单位、岗位两个层面,分层查找风险点。在单位层面,突出抓好具有人、财、物管理职能和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评先评优、职称评定以及基建、修缮、图书采购、科研经费管理等重点岗位和重点部门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在岗位层面,重点查找各项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的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找准节点。在岗位风险查找中,突出“三个层面”:对领导岗位主要查找在执行“三重一大”、民主集中制、校务公开等决策层面存在的廉政风险;对中层岗位主要查找在审查审批、行政许可和执法执纪等环节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对普通岗位主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工作制度、遵守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四是梳理汇总,准确评估。在查全找准风险点的基础上,结合领导班子、处室和岗位实际情况,对查出的廉政风险进行梳理汇总和审查评估,按照风险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监管权限。各高校普遍把校级机关人财物管理权力较大的部门、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部门、具有法人资格和面向社会服务的附属单位以及一些人员规模大、经费投入多、管理任务重的院系确定为一级风险单位,将这些单位的一把手确定为一级风险岗位,真正达到了找全、找准、找实的目标。
四、加强制度机制建设,着力构筑廉政风险防范体系
为构筑单位制度防线,围绕权力建立了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的“三道防线”,健全了“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逐步形成覆盖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廉政风险防范制度体系。2011年10月中旬至下旬,教育厅组成4个检查组到36个省管高校和4个市厅管高校,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组织民主测评、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特别是制度建设进行全面督查。初步统计,厅机关各处室结合工作职责,共制定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105项;厅直属单位围绕岗位职责和制度机制共建立和完善制度230多项;各高校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9000多项。
五、坚持两不误、两促进,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心工作服务
一是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坚持“一岗双责”,明确责任,促进工作。二是与教育中心工作相结合。围绕教育中心工作,紧扣工作重点,结合教育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三是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相结合。活动开展与落实国家和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结合起来,以强化监督检查为重点,促进了中央和省委关于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