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注重廉政文化建设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将廉政文化融入到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打造特色品牌、创建教育基地、编写廉政教材、创新体制机制等,通过廉政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弘扬廉政清风,构建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精神家园。
打造道廉文化新品牌
十堰市是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的区域中心,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有 “道教圣地”、“诗祖故里”、“女娲补天”等特色文化元素。以著名的道教圣地、旅游胜地和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之一—武当山为依托,深入挖掘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中的廉洁、廉政元素,提出了“道廉文化”新命题,建立了全国首个道廉文化教育基地, 2011年9月,被命名为湖北省首个廉政教育基地。同时,开辟了道廉文化旅游专线,新建了道廉文化一条街,研制了道廉剑、道廉清风扇、道廉茶具等道廉文化产品,道廉文化已成为武当山的一张新名片,并已渗透、作用于十堰的各行各业,以此为教育内容又紧密结合行业特点的“医廉文化”、“税廉文化”、“电廉文化”等相继而生。
创建廉政教育新平台
依托新建的办案点,挖掘“沧浪之水”文化元素,创建了十堰市反腐倡廉教育中心。中心设有一个可容纳250余人的教育报告厅、1000余平方米的教育展厅和200余米长的廉政知识长廊。教育展厅内设浩然之气、勤廉之英、前车之鉴、腐败之源、翰墨之韵、清风之旅等六个展区;廉政知识长廊包括国际反腐、古代廉政和现代廉政三个部分,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目前,中心已建成一个集党员干部培训、办案“两规”点、反腐倡廉知识教育、警示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健身锻炼等为一体,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实用性都较强的综合性教育园地。以教育中心为依托,各县市区创建了各具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教育点,构建起了“中心—基地—教育点”三级反腐倡廉教育网络。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教育中心、31个教育基地、139个教育点。
编写本土廉政教材
把廉政文化建设成果进行转化,编印廉政知识书籍,作为党员干部学廉、思廉和践廉的生动教材。结合市教育中心布展建设,编印了《十堰市反腐倡廉知识长廊知识集》、《翰墨之韵.十堰市反腐倡廉教育展书画作品集》、《沧浪之水.十堰市反腐倡廉教育展集粹》等书籍和宣传折页;结合道廉基地建设,编印了“道廉”读本、“道廉”画册等宣传学习资料。各地以地域廉政文化为素材,编印了一系列具有乡土特色的廉政知识读本。如房县编印了《廉政风》、《青莲颂》系列文集,郧县编印了《廉史漫画》、《党风廉政建设主题邮票珍藏册》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何万勤亲自研究创作了《清白—道廉之歌》,在市内举办的文艺活动上传唱,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探索社会共建新机制
为解决廉政文化建设力量不足问题,在市反腐倡廉教育中心建设和武当山道廉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由市纪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建了市反腐倡廉教育中心共建委员会和武当山道廉文化教育基地共建委员会,制定了共建管理办法,共同谋划布局、共同筹集建设资金,为创建高水准的教育中心、打造道廉文化品牌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智力和物力保障。各共建单位既是实践者,又是传播者,推动了反腐倡廉教育不断拓展延伸、创新突破。实行社会共建,凝聚各方力量,使廉政文化建设由纪检监察机关唱“独角戏”向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转变。
理论研究取得新成果
去年9月中旬,在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华廉洁文化理论与实践交流会。本届交流会面向全国征收论文220篇,通过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集中评定,50篇获优秀论文奖,现场为获奖作者颁发了证书和奖品。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等156人参加了会议,围绕“弘扬道廉文化精华、让廉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主题,开展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确立了“道廉文化”新概念,丰富了“道廉文化”内容,挖掘了“道廉文化”现代价值,在探索“道廉文化”实践上提出了新思路,为打造“道廉文化”知名品牌提供了理论支撑。
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全覆盖
市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制度措施等方面对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作出硬性规定。坚持每年开展不同形式“勤廉典型”评选和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等活动,先后评选了11名勤政廉政典型和11个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违纪违法案件。把先进典型和违纪违法案件纳入教育基地布展,建立廉政文化书屋等,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和学习。坚持开展“宣教月”活动和经常性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相结合,实施廉政文化“八进”工程,加强廉政文化景观建设,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洁教育全覆盖。(贾桂芝 陈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