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廉政文化

昂扬飞腾 龙舞中华

发布时间:2012-01-19 19:18:55 浏览: 255

 

    随着龙年的临近,关于龙的话题纷至沓来。不久前一枚壬辰年龙邮票刚刚面世,便成为舆论的焦点。其实近年来关于龙的争议一直未曾平息,责难的理由,多是因为龙在历史上曾与封建皇权紧密相联。但是,龙被蒙上皇权色彩,岂是龙之过?民俗学家刘锡诚谈到:“龙本来源自民间,曾是族群的图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文化含义日渐丰富。只是在很短一段历史时期里,它被封建帝王垄断。”如今,帝王们的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而龙作为文化象征,却早已散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文化符号。


    对于我们来说,世界上有没有龙,是否存在过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龙所承载的悠长历史、丰富内容、民族精神,哪一样都无法忽视。


    龙为瑞兽,可比英雄


    相传中华文明的源点,就有龙的身影。伏羲时,黄河出现龙头马身的神兽,马背上旋毛如星,构成图状,人称河图,伏羲氏据此河图创了八卦,这即是“龙马河图”的神话故事。可见在中华文明之初,龙就被赋予了神秘、智慧、祥瑞的含义。《周易》中有“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卦爻,历史上把“凤、麟、龟、龙”合称“四灵”,皆为祥瑞之物。不仅如此,人们还习惯于用龙来比喻贤者与英雄。孔子拜谒老子,归来对门生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也是以龙作比喻:“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龙与皇权本无关系,很长时间以来,它是一种神话形象或者民间信仰。我国民间认为龙是司雨之神,因此每遇旱年,民间求雨祈丰都是进龙王庙,拜老龙王。即使在平常年岁,人们祭祀龙王,也是祈福消灾、期盼丰年的意思。封建帝王欲借龙威,一纸昭示把“龙”收为皇家专用,帝王出生称“龙诞”,未即位时称“龙潜”,登基之后称“龙飞”,创立王业称“龙兴”,子孙后代称“龙种”。可惜,天下之美,并不能为一家所专,龙终究不会蛰困于宫墙之内,它的形象与故事,早已在民间扎根发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龙的影子:面有“龙须面”,糖有“龙须酥”,水果有“龙眼”,药材有“龙骨”;到了北京要爬龙形长城,到了江西要登龙虎山,到了山西要看九龙壁;我们形容地势险要,叫“龙盘虎踞”,形容精力充沛,叫“生龙活虎”,形容吉祥喜庆,叫“龙凤呈祥”,形容昂扬进取,叫“龙马精神”……


    不仅如此,我们至今仍保留许多与龙相关的风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大江南北会舞龙灯,以此寄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盼;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传说这一天万物复苏,龙也要在春雷中醒来。有的地方在这一天会把草木灰与谷糠类的粉末撒在地上,从户外水边一路撒到厨房,意为“引龙回”,有的地方在这一天送孩子上学,意为“占鳌头”,还有的地方在这一天为孩子剃头,意为“剃龙头”;五月初五端午节,多水的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龙行天下,载于文艺


    龙时而腾飞于万里云天,时而蛰伏于浩渺沧海,时而兴云布雨,形若雷电,时而东鳞西爪,隐匿藏行,但是龙并不真存于世,那么,这些丰富浩繁的龙之形象,又如何为人所知?文学与艺术,正是传播龙之形象的绝佳载体。


    在屈原的笔下,龙是奔驰于云天的坐骑,往往喻示主人的高洁情怀。《离骚》云“驾八龙之婉约兮,载云旗之委蛇”,《涉江》云“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到了曹植的《洛神赋》里,以一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状写洛神风姿,更是流芳千古;唐朝李贺要“呼龙耕烟种瑶草”(《天上谣》);南唐李煜则犹忆“车如流水马如龙”(《望江南》);文天祥在《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写道:“乾坤能大,算蛟龙岂是池中物?”颇有托物言志的味道,字里行间纵横着男儿豪气。


    还有一些关于龙的民间传说,被收入典籍,传之翰墨,也悄然塑造着龙的形象。《太平广记》载录了鱼化龙的故事,说每年春夏之交,各地黄鲤鱼争赴龙门,跃过者“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焚其尾,乃化为龙”,后来民间便常用“鱼跃龙门”比喻考试高中。不仅如此,龙还常常在传说中与人发生感情。《张生煮海》、《柳毅传书》一类的故事,便演绎了书生与龙女之间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它们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同时把龙的形象也广植于百姓心中。


    更直观的“龙”的形象流传,存于雕塑与书画。人们把雕刻于器皿、砖瓦一类物件身上的龙形称为龙纹,不同时代的龙纹,生动体现了古人心中“龙”形象的变化,也折射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风貌。比如汉瓦中的青龙,昂首阔步,龙尾高扬,呈现出雄健奔放的态势,颇能传递大汉气象。历代名画中,不乏择龙入画的佳作。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六龙齐驱为洛神拉车,一龙跃起做升腾状,称得上形神俱丰;宋代《云龙图》中的飞龙则蜿蜒盘旋,回蟠升降,兼有云雾之飘逸与松树之遒劲,几可脱纸欲飞。最为有名的是“画龙点睛”。据《历代名画记》载,梁朝画家张僧繇为壁画上的龙点睛,龙则破壁腾天。这个记载既形容张僧繇画技神奇,也喻示了中国画的一大奥妙:贵在神韵。因为眼乃神韵之门,有眼则有神,有神则有灵。


    龙之传统,取舍在人


    为什么龙并不真正存在,却在人们心中绽放着耀眼光芒?为什么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其他动物,中国人却偏偏喜欢自称“龙的传人”?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把龙视作了一种情感的纽带与文化的象征,龙的身上,必然有暗合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地方,如此,它才有在民间不断流传的土壤。


    古时画家画龙,讲究“九似”,即龙的身体有九个部位与其他动物相似,可见龙的形象是一个综合体,融合了其他动物的特点与精华。龙行于世,与这种吸纳、包容的精神不无关系。中国人自古就讲“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东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推崇的正是一种包容文化。另一方面,龙带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飞舞奔腾,昂扬向上,能潜能飞,这样的形象,不正与中国人所秉持的自强不息,昂扬进取,乃至能屈能伸的人生观有着相通之处?也许,古人在塑造龙的形象时,便不断地融入着自己的精神与理想,反过来,又常常从龙的身上,汲取着处世的智慧与勇气。


    在一些场合听人说,龙在西方被视为恶兽,且外形张牙舞爪,不是理想的文化标志。这种说法其实存在很大漏洞。刘锡诚介绍:“我国早就有专家写过文章,指出西方龙与中国龙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里生长出来的,被寄寓的文化含义具有霄壤之别,不能混为一谈。”至于说龙的外形张牙舞爪,则近乎于苛责了。难道我们不希望看到昂扬奔腾的龙,倒希望看到躺在地上动也不动的“病”龙么?


    说到底,龙是传统之物,是一种精神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龙文化的审视与继承,关键取决于人。如果我们从龙的身上,吸取的是包容、中和的精神,是昂然进取的锐气,是无所畏惧的刚猛之心,是能屈能伸的做事之道,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更多推荐
更多
柳青先生曾有句名言,谓之“人生紧要处就那几步”。吾在花甲之年忆想起自个生命中的紧要几步,脑海中自然涌现那些赏识、看好、支持、帮助,给予我发展...
作者:王二国2025-03-25 09:17
客厅茶几上的水果盘,突然出现了久违多年的红柿子,我欣喜若狂,油然想起儿时那甜的诱人的烘柿和在柿树园树上玩游戏的情景。然甜蜜丰满的回想被“骨感...
作者:王二国2025-03-25 09:10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谓应矣。因泱泱中华大国南水北调之浩大工程,需迁移位于焦作市解放区王褚村之王氏茔地。依照...
作者:王二国2025-03-25 08:55
【清廉网】或许你会好奇,中国幅员辽阔,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运动偏偏发生在萧山衙前?到凤凰山脚下的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走一走、看一看...
来源:杭州市萧山区纪委监委2022-06-15 08:22
【清廉网】小满时节桑果甜,又到桑果飘香时。时进初夏,恰逢周末,应客人之约,我们一早驱车前往位于素有“华夏蚕桑第一村”美誉的江苏射阳特庸王村的...
作者:陈玉军2022-06-09 09:53
【清廉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来源:石拐区纪委监委2022-04-25 08:40
hello,廉友们!! 为发挥廉洁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 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风气 即日起 四川省“510(...
来源:四川省纪委监委2022-04-11 09:17
【清廉网】​(文\林柏江)​ 阿阳:   山那边,灯火摇曳,撩动心弦。今晚,又到了我们相约鸿雁传书的日子。 ...
作者:林柏江2022-04-11 09:13
【清廉网】​(王平)​黑紫羔羊是洮岷高原独有的优良品种,这种绵羊皮肉俱佳,历来为食客和好家追捧。生长两年的黑紫羔羊也就四五十斤重,做手抓羊肉...
作者:王平2022-04-06 07:54
素闻九龙风光好,今朝结伴去登攀。 仰望峰高超千米,拾级而上若等闲。...
作者:胡遵远 石义良2022-04-06 07:14
【清廉网】​春风和煦,绿柳依依,又是一年清明时。如果思念是一种距离,那么清明的思念便是天上人间的距离。...
作者:辛梓萌2022-03-31 07:36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所有人都在分秒必争。...
作者:王燕琴2022-03-29 08:33
【清廉网】​2022年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肆虐、自然灾害不断、国际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国举办的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但圆满结束,第十...
作者:王豪杰2022-03-29 08:26
【清廉网】​日暮向晚,见一亭堂荒于修葺,高阁其上,远而望之,景美生情致,甚有所感,乃出数言记之。...
作者:陈涛2022-03-29 08:10
【清廉网】​雨霁风光,春分天气。今日迎来春分节气,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作者:孙晓璐2022-03-29 08:05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