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
他是深山里的孩子。春暖挖野菜,夏暑采山里红,秋凉摘酸枣,冬雪上山追野兔,到处都是宝的夹谷山,童年的野趣深深植根在他的心里。1973年高中毕业,他19岁,在山路上跑壮了的双脚,又踏着山路回到了小山村,担任生产队会计。
繁花青草绿树,还有圣人泉,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夹谷山处处是景,但这些不能当饭吃。山里的人家大集体,一个工日才毛把钱,打的粮食也不够吃,还得上山挖野菜采野果填饱肚皮。他在想,难道就这样守着宝山,祖祖辈辈穷下去?
县里在山区推广种植茶树,他和社员开垦了几十亩荒地,栽上了茶树苗。水是从山脚水库里挑来的。上山,每迈一步,汗就不住地淌,两腿就像灌铅一样沉重,肩膀磨起了泡。众手浇开幸福花,小茶树成活了。管理茶园,采茶炒茶,都要有技术,生产队派他到省茶果研究中心学习。一年后,他回到了夹谷山,是这里第一个见过世面的茶叶技术员。
是乡亲省吃俭用送他去学习的,他的一颗心就交给了茶园。施肥、浇水、拔草、除虫、剪枝,他就住在茶园的小屋子里,白天和乡亲忙着,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烟熏火燎,看从省里带回来的茶叶书籍。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书本上给了他答案,乡亲们叫他“茶秀才”。
采摘下来的第一批鲜茶叶,绿绿的,有着夹谷山的灵气。铁锅烧到了适宜的温度,把鲜茶叶放进去,他就像抚摸着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温柔地不停地翻炒。眼睛就是准星,时间恰到好处,他将炒好的茶叶极快地揽到簸箕里。乡亲们围着看,一边看景,一边学技术。第一批夹谷山春茶送到鉴定部门验质,专家说,色香味俱佳,茶质达标,品格上乘。
茶叶外销了,生产队有了收入,村民的分配越来越多,吃的穿的,不用愁了,山里人和茶树,欢笑着。生产队还添置了手扶拖拉机、柴油机、水泵等机械设备。茶园扩大了,几百亩,茶叶的产量也渐增,那时是计划经济,不能自己销售,上面供销社拿着配额来采购。山外的人从此知道,夹谷山的茶叶,香!
一干就是十年,他和村民们一样,拿着死工分,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富裕不了。他总感觉,有一股劲就像犍牛掉到水井里,施展不开。机会来了,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绿了夹谷山,他承包了几十亩的茶园和几百亩的荒山,带着家里人干活,自己炒的茶叶,他去跑销售。名声在外,茶质优良,他的茶叶很好销。后来他雇了十几个村民,开垦荒山,管理茶园。三百多亩茶园,一垄一垄茶树,满山摇翠叠绿。生意一年好似一年,他办起了私营企业茶场,注册了商标。
茶场盖起了大楼,有了自己的基地,又成立了茶叶研究所,和同行切磋茶技。打造品牌是他的追求,他又自费去了浙江农业大学,拜师学习茶技茶艺茶道,还参加各地的培训班,向茶叶专家请教学习。他不仅会种茶炒茶,还会评茶品茶,如今,他已是高级农艺师、高级评茶师。
夹谷山的山山岭岭,到处是茶园。各家茶园里,经常会看到他的身影,种茶有什么技术难题,他帮助解决;茶叶的等级,他主持评定。乡亲们的事,也就是他的事。自己富了,带着乡亲们富,当初他种茶,学习茶艺,为的就是这。他联合多个茶场,成立了茶叶有限公司,推动了销售,茶园的收益水涨船高,一亩茶园能收入五六千元。
人出了名,各种会议、赞助、荣誉、各家采访,都找到他。他是山里的名人,也是山里的茶农,质朴得如同茶树一样,能不参与吗?能不接受吗?夹谷山人,就要真诚待人。“北茶大王”、“明星场长”、“优秀企业家”、“绿色之星”,金牌、银牌、铜牌,等等,他一笑置之。
他坚持做自己的事,谁家遇到了难事,镇村建校,孤寡老人,他知道了,没有多,也有少,都要帮助。有记者问他:“有多少?”他平静地说:“记不清了。”
但山村乡亲们记着,就连山外的人也知道,就像夹谷春茶,“滋味醇厚回甘,香气纯正持久”。家家茶园,青青茶树,那缕缕茶香,绵绵的山岭是藏不住的。(王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