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①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平明送客楚山孤③。洛阳亲友④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⑤。
注释
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辛渐,生平不详,应为作者好友。作者另有《别辛渐》诗。
②连江,即满江。吴,春秋时的国名,泛指江苏南部、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镇江。
③平明,清晨。楚,春秋时吴国为越国所灭,战国时越国又被楚国所灭,故而吴、楚均指镇江。这里用的是变文避复。楚山孤,即楚地高山孤峙,以写送客之感。
④洛阳亲友,当指身在洛阳的李颀、刘宴等友人。
⑤冰心在玉壶,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品鉴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现陕西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举进士,初任秘书郎,后调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考取博学宏词科,升为校书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被贬为江宁丞。后又贬为龙标县尉。世号“王江宁”、“王龙标”。他的诗名重一时,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其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影响最大。王昌龄又被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并称于世。明代焦竑认为,李白与王昌龄“七绝当家,足称联璧”。王世贞《艺苑卮言》也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世传《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诗中密旨》等诗评著作。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江宁后送友人去洛阳所作。他的送别诗成就甚高。此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就是情与景融、意同象谐以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雨连着长江,陪客进入吴地,清晨送走客人,只见楚山孤峙。诗人似乎不动声色地描绘眼前景物,而其复杂的内心情感已经融入景物之中。寒江烟雨迷茫,楚山孤影独立,形成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从而显示出诗人别友的悲凉心境,也含蓄地透露出诗人遭贬的伤感情怀,自然贴切,真诚可感。
至为可贵的是,开头两句既是写实,又是虚拟,创造出一种意与象谐、内涵丰富的诗的意象,象征着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同样阴冷凄清。诗人遭受贬谪,仕路坎坷,且又面对着“谤议沸腾”(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以致闹得满城风雨,这让他感到前途暗淡。但他无所畏惧,毫不屈服,正像他《为张僓赠阎使臣》诗中所说:“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仍旧大义凛然,直面现实,一如楚山,傲然耸峙,却又孤立无援,悲愤难诉。因此可以说,诗中的形象描绘不仅切时、切地、切景,而且切人、切事、切情,殊为难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前两句是写“送客”,这两句则写嘱托。正在江宁做官的诗人与“洛阳亲友”身处两地,难免互相牵挂。“客”到洛阳,那里的“亲友”必然问讯。诗人托“客”带话以告“洛阳亲友”,自是人之常情。但他不说日常起居的好坏,也不“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因为古有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说法,爱惜自己的名誉胜过生命,所以,王昌龄最想告慰“亲友”的,就是自己是清官、好官,绝对不是贪官、赃官,对他的种种“谤议”都是诬陷。他只用一句比兴,表明自己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古人喜欢以“冰”拟“心”,表示纯洁,如西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句“心若怀冰”。到了唐代,常用“冰壶”比喻为官清廉。姚崇《冰壶诫》序中说:“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王昌龄无端遭贬屡受“谤议”,又无法辩驳,只好表白自己“冰清”“玉润”,与贪腐决不沾边,完全值得信赖,诬言不足为据。诗人对“亲友”的告慰之情、对自己的辩诬之意、对官场不公的怨愤之心,全都隐含在字里行间,真可谓一句比兴,抵得上千言万语。(丁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