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之美 大和之境——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沂蒙》观后感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由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创作编排的“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沂蒙》”在北京的中国剧院拉开帷幕。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亲切舒展的“沂蒙山小调”,质朴深情的二胡弦乐,润贴在人们的耳畔,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继而背景大屏幕上快速叠加的影像资料——一组组当年支前的队伍、一个个军民双拥共建的场景——饱和着植入了观众的视野;而宛若空谷回音、历史回声般的画外音朗诵,更是在观众的感官领域形成了强烈的视听冲击,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山是有风骨的,因为蒙山如此刚强;水是有情怀的,因为沂河那般坦荡……那一脉山水美不在它的风光,喊一声沂蒙山,心里也滚烫……”紧接着清越爽润的“沂蒙山小调”童声飘逸而至,又撩拨起观众的心与思随着音乐的律动在时空里飞驰,一腔情怀也随着带有山野风采的歌声,投放到了八百里沂蒙的山山水水之间……
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剧目,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沂蒙》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在70多分钟的时间里,始终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从第一乐章《那山那水》到第二乐章《沂蒙烽火》,在民乐合奏的乐曲声里,在情景舞蹈和背景大屏幕的呈现中,展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山沂水,以及勤劳善良的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辉煌历程和可贵品质。“乳汁救伤员”曾经被广为传颂,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第三乐章的丝弦乐舞《母亲情怀》,借鉴舞剧《沂蒙颂》中“熬鸡汤”的旋律特征,通过坠琴与二胡的群声对话,舞蹈语汇的叙事风格,在情与境的交融中,娓娓道来般地讲述了“乳汁救伤员”的故事,体现了沂蒙母亲勤劳善良、圣洁崇高的大爱之美。在《送郎参军》这一章节里,由著名埙笛演奏家刘凤山领衔的竹笛三重奏,形象地演绎出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景象。第五乐章的打击乐《车轮滚滚》,则体现出编导者们匠心独运的生活底蕴和艺术视野。乐曲取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音调和传统的鼓乐节奏形态创新发展而成,通过演唱、演奏家们技艺娴熟、激情四射的表演,在力与美的展示中,反映出沂蒙老区人民支援前线打胜仗,车轮滚滚勇往直前的壮阔景象,给人置身其中之感。欢快热烈、喜庆祥和的第六乐章小合奏《鱼水情深》,则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出军民鱼水情深,团结一心和谐共建的欢乐场景。最后一个乐章《永远的沂蒙》,在音画的交响中,“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人民群体形象跃然于舞台之上。合唱部分的引入更使晚会达到了最高潮。并通过大屏幕全景式的闪回,在“沂蒙山小调”的歌声里,使观众真切地领略到沂蒙精神的博大内涵与崇高境界。
就文艺作品而言,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作用、相互依存的。民族交响音画《沂蒙》作为一台表现沂蒙精神的主题晚会,综合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在情与境的交融中,营造出一个融融的大和之境。在表现形式上以民乐为主体,以拥军情感为主线,以《沂蒙山小调》为主旋律,融合了音乐、舞蹈、诗朗诵、服装、舞美、大屏幕等多种元素及手法,多层次立体化地艺术再现了革命老区沂蒙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在这场由七个乐章组成的晚会中,亲切熟悉的《沂蒙山小调》作为音乐的主导元素动机,一直以标签的形式穿插于各个乐章之间,再加精美的情景舞蹈和造型表演、画外音串连以及背景影像资料的呈现,都使整台晚会节奏流畅、气势恢宏,给观众以浑然天成的立体美感,使人叹为观止。
感谢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的艺术家们。民族交响音画《沂蒙》所呈现出的大爱之美,大和之境,是因了“山水一经注入人的品貌,便有了魂魄”。正如其中朗诵词所言:“崇高是可以遗传的”。代代相传的沂蒙精神,长存于八百里沂蒙的山山水水之间,更伫立在老区人民的心里。(郑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