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推行廉政函授教育
如何让廉政法规制度教育更有效,既入脑又入心,一直是各地深入探寻的课题。江苏省姜堰市推行廉政函授教育,对全市党员干部进行制度轮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制度教育之路,让制度从冰冷的墙上“走”进党员干部的心里。
现实的呼唤:
“制度上墙不上心”的现状必须扭转
“所有的制度已全部上墙。”2009年6月的一天,姜堰市纪委专题调研组刚走进该市蒋垛镇薛岗村村部,村党总支书记孙杨春便按着墙上装置的活动式卷帘按钮介绍起来。说话间,《村级党务事务运行标准》、《村务公开目录》、《先理财、后审批、再记账》等十多项制度轮番展现。一旁的镇民政助理宋利春补充道:“有条件的村,基本上都装了,至于效果,却是上墙不上心。”
宋利春所说的“上墙不上心”并非空穴来风。2008年底,为了确保贫困家庭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姜堰市筹集部分资金进行资助。资金发放前,市镇两级三令五申,将资金发放方式和纪律要求通过电视、报纸、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开。然而,蒋垛、大伦等镇的个别村干部却在发放资金过程中,私自截留部分用于垫付村集体开支。当事人在接受调查时,竟然称自己没拿一分钱,谈何违纪?
“事实表明,教育不到位,制度必然难以有效执行,监督必然软弱无力。”该市纪委负责人说,“纵观本地发生的案件,一些是对党纪条规一知半解,错误执行;另一些则是典型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如果他们能够真正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或许类似的案件就可以避免。”
此次调研结束后,姜堰市纪委更加坚定了通过学习培训强化制度执行的思路。
函授式教育:
让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09年8月底,姜堰市结合本地“强基工程”和作风建设的具体实际,制定出台《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廉政函授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参加廉政函授教育,真正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让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资源从“分散”到“统一”。姜堰市整合组织、宣传、党校、人事等单位的教育资源,成立姜堰市廉政函授学校,负责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括后备干部的廉政函授教育;整合乡镇党员教育中心、冬训班、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在17个镇(区)、16个党委建制的机关部门设立辅导站,负责本单位一般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同时,建立由纪检、组织、宣传、党校等机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函授教育师资队伍,负责教育内容的研究、设计和教学,保证教育的专业性。
培训计划由“眼前”到“长远”。为了增强教育的连续性和持续性,避免教育“一阵风”,姜堰市规定,廉政函授学校和辅导站面向全市党员干部招生,每半年招收一期学员,学制1年,3年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结束后,所有党员干部需重新按计划入学接受轮训,以此循环。
学习方式由“包办”到“自由”。在教学内容上,姜堰市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主线,除了规定必学的制度外,编制《姜堰市党员干部廉政读本》,赠送给党员干部;收集整理出1000堂廉政法规知识讲座和100部廉政影视剧,通过数字电视或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由学员自由点播;在教学方式上,学员既可以通过面授辅导、网络函授、自学等方式进行,也可以自由申请观摩案件庭审、观看警示教育片、到监狱听取现身说法等。
考核指标由“软性”到“刚性”。组织、人事部门将廉政教育列入干部、公务员培训教育的总体规划,参学情况列入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学员个人的学习、执行情况纳入干部勤廉评价体系,按10分制进行扣分。为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和刚性,该市将扣分情况分别送至市委主要领导、市分管领导、市委组织部、单位主要负责人。同时明确规定,累计扣分超过1.5分的不予提拔重用,超过3分的实施诫勉谈话,连续两年扣分超过3分的调整岗位或降职使用。仅去年,该市就对3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2人被调整岗位,1人被免职。
学习的前后:
效果真的不一样
廉政函授教育刚一实施,就深受广大党员干部的欢迎,被亲切地称为“关爱工程”。“首批招生通知发出不到两天,报名人数就突破招收计划,达到237人。”学校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市廉政函授学校已先后招收4批学员,近1000名副科级党员干部及后备干部参加首轮函授;33个函授辅导站累计招收学员2.8万余名。
学与不学,效果就是不一样。2009年12月,一位化名“钱全翠”的干部寄信到姜堰市纪委,表示“平时不知道收点、拿点也违纪”,通过学习知道错了,遂将近年来收受的1.5万元礼金寄到市廉政账户上。该市纪委党廉室负责人介绍,当年春节、端午、中秋节后,该市廉政账户资金均有所增长。该市今年一季度党风廉政建设巡查数据显示:各单位对“五议三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理财、重大决策报告、招投标监管等制度的执行率为98.9%,较2008年同期提升了12个百分点。
2010年7月,姜堰市白米镇杭家铺村未经招投标直接将村卫生室维修项目进行发包。该村6组村民钱老汉得知情况后,将这一情况反映到镇纪委:“你们不是在远程教育频道里说,一万元以上的项目,不论资金来源,都需要经过招投标吗?怎么我们村里维修卫生室这个项目不需要招投标?”调查属实后,镇纪委立即制止了该村这一做法,并责令重新招标,同时免去该村党支部书记周某的职务。
据介绍,2010年至今,姜堰市共收到群众反映23个单位的67名干部在执行相关制度过程中存在问题115个,调查属实38个,11名干部被免职或接受诫勉谈话。
姜堰市廉政函授学校学员、市公安局政委陆进告诉笔者,他在学习“五议三公开”民主决策办法时,联想到基层派出所时常出现“一言堂”决策的情况。之后,他带队深入基层调研,借鉴“五议三公开”民主决策办法,在姜堰派出所推行重大警务、事务、财务民主管理机制,固化流程,推进阳光警务。和陆进一样,近两年来姜堰市共有215名学员围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这一主题,提议创新制度机制190项,其中,88项被采纳,并在本单位施行。(记者 宋岗)
链接
教育———制度执行的原动力
● 力 虹
以廉政函授教育的方式,对全市党员干部每三年全部轮训一遍,促使一项项廉政法规制度从墙上“走”进干部心田,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江苏省姜堰市的做法不但新颖独特,而且抓住了廉政教育的根本———只有教育到位,才能保证法规制度的有效执行。因为,教育是制度执行的原动力。
一直以来,廉政教育都是摆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道难题。不可否认,有的地方重视的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却忽略了教育的目的,即通过教育让制度入脑入心,化为自觉的行动。从姜堰市的“函授教育”中我们得到如下的启示:
教育学习,不能强行灌输,必须“春风化雨”。在姜堰的函授学校,不但学习的内容由学员“自由点播”,而且学习的方式也能自由选择。纵观整个学习过程,没有强人所难,而是通过讲座或影视剧等形式吸引人、感化人。
教育培训,不能“一阵风”,必须长远规划。按照姜堰市的安排,所有党员干部没有一次性的教育学习,而是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地进行。这样做,使党员干部无形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停地“充电”,不断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如此的学习,不需要“突击”,不存在侥幸,必然会有不同的效果。
教育目标,不能无的放矢,必须有明确针对性。在姜堰,廉政教育被列入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总体规划,学习和执行制度的情况还被纳入干部勤廉评价体系,与个人的升迁紧密挂钩。如此“刚性”的考核,强化了目的性,使教育的效果凸显。与那些“雨过地皮湿”的教育培训或是轰轰烈烈走一番过场的学习相比,作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