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风:文化建设的一次划时代分工
今天上午,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孙若风,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兼信息中心主任、新闻发言人吴保安,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做客中国网络电视台,围绕我国文化建设发展情况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并回答网民的提问。
孙若风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文化工作就是单一、由政府包办公益性事业。今天的文化建设形成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分野,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化发展的最大变化,也是迄今为止文化体制改革的最大成果。事业和产业一个是长江一个是黄河,构成了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基本结构和展现了格局。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也是我们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战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分法在本质上是文化建设的一次劳动分工,新兴的文化产业从传统的文化事业中分离出去,它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又因为文化产业分离出去了,它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和支持。
实践证明,只有经过这样一次分工,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才可能实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也只有经过这样一次分工,文化产业才可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正是以这样的分工为基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新的分工,派生出了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门类和文化产业门类,形成了新的横向分工。同时,公共文化服务又不断地延伸它的触角,文化产业又不断延伸它的产业链,这样又形成了新的纵向分工。这样就极大地扩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扩大了文化建设的规模,壮大了文化建设的实力。当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分工也有协作,二者的互动、互补形成了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张力。
分工和专业化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从更大的背景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分工是当今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重大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引导的一场伟大的文化变革,是当今中国最重大的文化创新,体现了党在文化上的执政为民和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担当。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类推进极大地简化了文化产业。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4.11元,增幅为135.68%,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惠民工程先后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功绩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全面推进,目前共有1743家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4亿多人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开放也已经启动。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标志,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第七届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达到了1245.49亿元,同比增长14.42%。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设和投入使用,文化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大型文化企业带动了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质量的提升。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当然,我们也深知,这些与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这些裂变所应该有的巨大的能量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我们文化工作者有信心、有能力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的产业。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网上系列谈”活动第三场,由中宣部宣教局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承办,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光明网、中青网等百家网站共同参与。(记者 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