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监督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
【清廉网】6月的一天,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外漕村的村民老陈来到村委会,交付场地租赁费。只见他接过出纳员递给他的收据,熟练地掏出手机扫了扫收据上的二维码,立即支付了场地租赁费600元。同时,在出纳员的电脑上,江北区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显示,老陈的这笔款项已核销,这表示该笔款项已打入外漕村银行账户中。自今年3月,外漕村开出全省第一张二维码收据以来,通过扫码方式向村集体支付各类费用,已被村民们广泛接受。“收据上的二维码我们叫它‘资金码’,以前手工开收据不但工作量大,还容易出错。现在好了,只需在管理系统内输入付款方信息和款项内容后,带着村里收款二维码和银行账户信息的发票会自动打印出来,方便多了。”出纳员郑佳静说。
相比出纳员,村监察联络站站长陈锡耀更关心资金安全:“以前手工开具票据时,出纳员要经手大量公款现金,廉政风险很大。现在所有村级收入、支出都通过‘银村直付’的形式进行,每笔收入支出都清清楚楚,有据可查,我也更放心了。”
除“资金码”外,外漕村还同步上线了“资产码”“人员码”“公开码”“交易码”等“五码”。通过“资金码”能实时快捷收取各类费用;通过“资产码”给各类资产颁发了“身份证”,形成“一物一码一图”监管格局;通过“人员码”能实时查询社员的基本信息、股权信息、安置信息等;通过“公开码”,村级各类公开信息“门门清”;通过“交易码”,能快速便捷参与集体资产交易。现在,村民们只要扫一扫村务公开栏里的二维码,村里的情况一目了然。“‘五码’应用,让村委会随时随地接受村民监督,公权私用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了。”外漕村党支部书记李根华介绍道,2020年全村总收入1800余万元,同比增长10.5%,监督助推乡村经济振兴作用不断显现。
“五码应用”的背后,是江北区为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所开展的一系列数字化改革。近年来,为解决全区农村集体资产存在的底数不清、台账不完整、资金使用欠规范等问题,江北区以甬江街道为试点单位,逐步将农村集体所有资源、资产、资金从账上搬到网上,建成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首先利用卫星遥感测绘等技术手段,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家底”;接着逐一标注资产资源明细,包括土地位置大小、承租方、承租日期及金额等相关内容,形成农村集体资产“一张图”。“通过‘一张图’,村级资产租赁情况、租金价格、合同到期情况等一清二楚,各村同类资产租金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方便统一标准,同时也方便我们进行监管。”甬江街道纪工委书记林波表示,系统上线后,监管变成了“铁面无私”的程序。如出现租金到期未付、租赁价格明显偏低、租赁期限过长过短等异常情况,系统纪工委端口都会出现红灯预警,提醒纪检监察部门对相关村进行提醒或开展重点监督,倒逼各村规范经营与管理。
在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的同时,数字管理系统还在集体资产增值增收方面发挥着作用。去年12月,甬江街道夏家村一份物业租赁合同‘亮’起了预警黄灯,提示合同还有2个月就要到期了。街道纪工委第一时间敦促村里尽快与企业对接,同时提醒该村在续订或重新签订合同前要重新做好比价工作,切实保障村集体和村民利益。在纪工委督促下,夏家村严格按程序开展市场比价工作。经多方比对,最终核定夏家村村级物业租金标准由原14元/平方提高至18元/平方,并据此标准重新签订了租赁合同。此后,该村又有1家村级物业租赁合同根据新租金标准重新签订,2份新合同每年直接增加村集体收益11万多元,进一步保障了村集体资产公平交易,保值增值。除此之外,甬江街道纪工委通过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督促各村逐步收回历年拖欠租金总计182万元,根据合同约定到期支付租金的“铁规矩”在各村逐渐树立。
近年来,江北区纪委区监委坚持问题导向,督促区农业农村局针对巡察、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反馈的问题,对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进行不断优化提升。经持续打“补丁”,目前该系统已成为集村级“三资”登记、合同管理、“银村直付”、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较为成熟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农村‘三资’管理数字化改革,纪检监察部门的‘眼睛’更敏锐,监督手段更有力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相关部门做好系统升级及推广工作,持续推动监督效能向治理效能转化,为乡村振兴做好监督保障。”江北区纪委区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宁波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