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统管" 织密基层公权力监督网
【清廉网】“您拟采购的服务外包项目存在拆分项目的风险,请注意处理!”伴随平台预警提示,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试点的宁波市“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开始了一天的运行。不久前,古林镇蜃蛟村新建了多个类似的村级服务外包项目,镇纪委收到平台的预警信息后检查发现,蜃蛟村服务外包项目大多由本村村民承包、交易不公开,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经督促提醒,蜃蛟村及时将类似服务外包合并打包,在线推送区政务服务办公开交易,确保了服务采购流程公开透明、竞争交易。
村居、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最小单元,受限于力量薄弱、经验不足、能力欠缺等,往往容易成为监督的薄弱环节。为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推动基层监督从有形到有效,今年以来,宁波市纪委市监委按照省委、省纪委和市委关于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基层数字化监督新模式,将海曙区特色的3大应用场景与宁海县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的“6+2+X”等功能性需求模块充分融合,打造“一网统管”延伸至村到项目的“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目前“一网统管”已在海曙、宁海等多个区县(市)试点推进。
古林镇服务外包集中采购即是海曙区纪委区监委依托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构建智慧监管、在线交易监管、智慧监督3大应用场景,利用人脸识别、区块链技术固定关键环节,确保对基层公权力运行“一网统管”的生动案例。据悉,通过设计工程领域智能造价计算器、资源资产领域智能评估计算器,该系统可为村(社区)节约造价、评估等成本50%以上。
“一网统管”,关键在“统”,就是要打通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数据壁垒,将相关部门的数据整合“联通起来”,让跨部门的数据查询收集、分析比对不再费时费力,切实提高基层监督质效。在市纪委市监委的督促指导下,海曙、宁海两地完成与社会救助、农村“三资”管理、企业信息查询等系统的对接,确保基层监督多跨协同流畅、数据归集顺畅。
谈到基层监督数字化运行平台的便利性,宁海县前童镇纪委副书记苏丽群打心底里高兴,“以前要核对镇级社会救助资金的发放情况,总是要跑到镇便民服务中心拉一份名单,谨慎一点的话还得再去趟民政局拉名单,然后再进行汇总统计。”现在就方便多了,前段时间镇纪委对全镇特困补助人员资金发放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她登录系统输入属地信息,马上就找到前童镇2020年特困享受人员41人,总补助金额80余万元,镇纪委根据这份清单即可上门进行“清单化”随访,高效快捷。
“一网统管”,落脚在“管”,通过村(社)事务全方位、全流程地公开,让公权力全方位无死角地接受上级和人民群众的精准监督,推动村(居)干部更加敬业负责、村(居)务更加合法合规。宁海县在村(居)工程全公开的基础上,在“基层监督数字化运行平台”内模块化设置廉政风险预警阈值,通过“一屏感知”模块实时提醒异常事项,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盼星星、盼月亮,我们总算能喝上‘大管网’的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无缘无故断水了。”村民代表大会上,听到村监会主任陈贤平通报自来水工程压力泵房已完工、预计8月底能正常通水,宁海县前童镇岭南村的王阿姨高兴地合不拢嘴。
不久前,宁海县前童镇纪委书记杨昇在查看平台系统时,“一屏感知”模块亮起了红灯,提醒他岭南村自来水工程时间跨度长达2年还未有明显进展。“一个自来水工程怎么拖了这么久”,杨昇对岭南村书记陈明亮进行了约谈。原来岭南村由于地处山区海拔较高,村里到总管网距离也比较大,需要建设压力泵房,政策处理问题和资金协调问题有些复杂。“这怎么行,有问题就往后退还算党的干部么?”杨昇立即召开协调会,了解进度分析对策,很快难点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自来水工程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一网统管’会不会‘全部管死’,打击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挫伤他们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锐气。”
面对疑问,海曙区石碶街道后仓村党总支书记宋高峰给出了坚定的答案。“‘一网统管’管住的是漏洞,增强的是信心和动力。”近期民生项目——村停车场交通设施整改工程被列入村重大项目日程上来,在和以往一样将前期立项、中期进行、后期验收等信息在村务公告栏上公布的同时,现在每一步流程还会一个不少地录入“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宋高峰表示,“进了系统,就把所有工作都放在台面上、摆在阳光下,毫无保留地接受街道相关科室审批和街道、村两级纪委的监督,避免了漏报、滞后、瞒报等问题,现在办事更坦然、有更有劲了。”
接下来,在海曙、宁海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宁波市纪委市监委将推动“一网统管”在所有区(县)市全面推行,力争在8月中旬之前实现对每个村(社区)“一督到底”,紧紧织密基层公权力监督网,让群众感受到正风反腐就在身边。
(宁波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