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秒变”江清湖静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侧记
【清廉网】(曹光鑫 龚忠智)作为长江一级支流,水阳江、青弋江是长江在安徽境内的最大支流。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境内水阳江岸线94公里,流域面积2035.1平方公里,占全市流域面积的三分之二。青弋江岸线18.4公里,流域面积497.9平方公里。水阳江、青弋江流经宣城市宣州区,滋养着两岸肥沃的土地,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民受其恩泽。岸线涉及全区15个乡镇(街道),渔民数占全市的80%,禁捕退捕任务重、工作紧、压力大。
2020年1月,“长江十年禁渔令”正式实施。作为保护水阳江的治本之策,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应声而动,聚焦“船网处置、渔民安置、执法监管”三大核心任务,紧扣“证注销、船回收、网销毁、人安置、有保障、无盗捕”六项具体目标,多措并举,强化措施,全力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退捕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四清六无”(“四清”,即:清船、清网、清江、清湖;“六无”,即:无一条捕捞渔船、无一副捕捞网具、无一个捕捞渔民、无一起捕捞生产、无一起非法偷捕行为、无一条刀鱼等野生江鲜上岸买卖)目标,让百舸争流“秒变”江清湖静。
船网处置:一步到位
“全区上下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禁捕退捕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提前实现退捕渔船渔民全部建档立卡、退捕渔船全部回收处置、捕捞证全部注销‘三个百分之百’目标,全面实现‘清船、清网、清江、清湖’的禁捕退捕目标。”在全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区委书记汪侃就此提出明确要求。
禁捕退捕工作启动以来,宣州区委、区政府坚持高位推动、压实责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开禁捕退捕工作专题会议,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全区禁捕退捕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倾斜时间,多次深入重点水域实地督导。该区成立“宣州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确保全区如期高质量完成禁捕退捕各项任务。该区建立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月度调度会制度,每月一次,雷打不动,区政府牵头,分管副区长主持,区禁捕办、区农业农村、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人社等成员单位,水阳江、青弋江沿线15个乡镇(街道)参会,确保禁捕退捕工作不挂空挡。
依据“集中回收、集中拆解”的工作要求,该区多部门联动,通过出动宣传车、架起“大喇叭”、LED电子屏滚动播放、入户帮联等形式,加大政策宣讲力度,真正让禁捕退捕政策在潜移默化间根植于渔民心中。区市监局张贴《宣州区市监局关于打击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行为的通知》105份,发放《致广大经营户一封信》457份,签订《承诺书》457份;区公安分局发放宣传单6000份,张贴宣传海报200份,拉横幅50条;区农业农村局发放宣传单264份,悬挂宣传条幅40条,设置宣传牌33块,签订不从事捕捞承诺书614份。
“禁捕退捕,不仅给了我们生活过渡补贴,还帮助我们转产就业。”朱桥乡浑水村合光组退捕渔民钟素琴,一家4口人,两个女儿正在读书。从20多岁开始,她便与老公在湖里讨生活。区乡两级禁捕退捕宣传工作启动后,钟素琴积极响应,主动配合,第一个去村里登记,申请拆解渔船,主动告别渔船。2019年11月,她带头拆解了自家渔船。她被吸纳到村委会上班,成为一名扶贫专干。她老公也已转产去了外地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钟素琴说:“国家政策对我们这些渔民真是没得说,之前在水上漂着,被晒得漆黑,现在不一样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变了,皮肤变白了,也变的有干劲了,这是我作为一个女人最大的感受。就业安置这块就更没话讲了,真的很满意。”
依据渔船信息、渔民情况、就业意愿“三个摸清”原则,该区抓实“查”的环节,建立督查链条,查清渔民底数、渔船底数、渔网底数,签订退捕转产协议,精准建档立卡。截至2020年4月,全区退捕渔船210条、退捕渔民636人全部签订退捕转产协议,签约率达100%,第一阶段退捕转产协议签订工作完美收官。该区通过精准摸底,精准建档,共为636名退捕渔民建立信息台账,退捕渔船渔民全部建档立卡率达100%。至此,全区建档立卡渔船、渔民的基本数据进入全部锁定状态。截至7月底,全区沿线15个乡镇(街道)210条有证捕捞渔船(包括此前拆解的16条)全部完成回收评估和拆解工作,拆解率达100%。210户渔民的渔船拆解补助等共计630.34万元,已通过财政专户“一卡通”全部发放到位,提前完成禁捕退捕全部约束性任务。
至2020年7月底,该区退捕渔船渔民全部建档立卡、退捕渔船全部回收处置、捕捞证全部注销实现“三个百分之百”,提前完成上级下达该区的船网处置任务。“围绕‘六无四清’目标,我们印发了《宣州区水阳江生产辅助船拆解工作方案》。”宣州区渔政站站长龚忠智告诉我们,“通过乡镇初查、集中公示、签订协议等程序,完成辅助船拆解工作,实现了辖区江面无一条捕捞渔船。”
渔民安置:一人不落
在渔民安置保障上,宣州区多措并举,精准施策,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扎实推进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全力保障退捕渔民生产生活。
“我们建立‘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兜底安置+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保障促进机制,助力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安心上岸。”区人社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按照全面覆盖、不落一人原则,该区集中力量,上门入户,全面摸排退捕渔民,按照“一户一档、一人一卡”建立就业信息台账,依托退捕渔民安置保障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该区加大“点对点”社保政策宣传,对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纳入相应社保覆盖范围,确保符合参保条件的退捕渔民应保尽保、应代尽代、应发尽发。截止目前,该区共为建档立卡退捕渔民636人购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同时,建档立卡退捕渔民636人中符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544人,已全部完成参保,社会保障参保率达100%。
“这段时间,我接到政府部门好几个电话了,问我退捕以后想做什么,创业有什么困难,想学什么技术等。”朱桥乡渔业村退捕渔民唐骏掰起指头,细数着当地有关部门为他提供的贴心服务。依据精准摸底建立的台账,该区印发《关于建立禁捕退捕工作包保联系制度的通知》,明确帮联责任人对接帮联渔民家庭,建立“一对一”联系和定期回访跟踪机制,精准掌握退捕渔民就业情况、技能水平、培训意愿、岗位需求,实现摸底调查有记录、可追溯。结合“百日走访”活动及辅助船拆解工作,全区开展每月至少一次的帮联走访,通过入户走访了解退捕渔民情况、解决主要问题。目前,各乡镇均已完成帮联手册相关信息填写、发放工作,帮联工作步入常态化。至此,全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退捕渔民,实现全部“上岸”转产就业。
“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我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确保在规定时间节点补偿到位。”区政府分管领导提出具体要求。在用好用足中央、省级禁捕退捕资金的基础上,宣州区遵循“市县为主,适当奖补”的原则,衔接相关政策,整合现有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全部用于禁捕退捕渔民安置补偿工作。到7月底,全区累计发放各类资金1764.5万元,资金配套率超过100%。此外,该区持续跟踪问效,全程督办指导,强化资金监管,落实退捕政策,确保资金精准落实到船、到户、到人,真正实现退捕渔民上岸就业有出路,基本生活有保障。
“禁捕退捕是国家政策,有利于生态平衡,是好事,我肯定是支持的。”双桥办事处退捕渔民时业发,家中7口人。2020年4月,捕捞渔船拆解后,时业才不等不靠,主动转产就业。他买回一辆小货车,从宣城百汇市场运送钢材到宁国、广德、绩溪等地,货源充足,收入稳定。时业才说:“以前的想法是,一辈子待在船上捕捕鱼。现在转产干了运输这行,发现也蛮好的,来回跑不同的地方,见识广了,收入也比捕鱼多多了。虽然辛苦点,但是很值得。”
立足市场导向和退捕渔民实际,宣州区搭建对接平台,加大就业帮扶,实施发展产业扶植一批、务工就业安置一批、支持创业带动一批、就业服务助力一批、公益岗位保障一批的“五个一批”举措,推出至少一次政策宣传、一次就业指导、一次技能培训和三次职业介绍的“1113”就业服务套餐,落实鼓励企业吸纳、支持灵活就业等扶持政策,有序引导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结合渔民就业需求,该区把退捕渔民纳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行动范畴,开展免费培训,提升技能水平,重点培训适合渔民特点的水产养殖、电子商务师、电工、焊工等实用技术,确保每个有培训意愿的退捕渔民及其未就业子女接受至少1次免费职业培训,至少掌握1门就业技能。我区组织27名退捕渔民,举办为期17天的水产养殖转岗技能培训。该区组织7名退捕渔民,开展创业培训。我区扩大就业渠道,在退捕渔民较为集中的水阳、养贤等乡镇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对有创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在抓好免费创业培训的同时,还通过“企业+渔民”“合作社+渔民”等形式,重点支持退捕渔民在休闲渔业、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熟悉领域实现就业创业。截至目前,需转产就业的退捕渔民有339人,已完成转产就业339人。
养贤乡章先祝,一家4口人。2020年3月,他家捕捞渔船拆解。他与妻子商议后,在张埂村流转土地200亩,发展青虾养殖。“尽管今年上半年遭遇疫情和洪水,我的青虾养殖效益不是很好,但我还是蛮有信心的。”针对退捕渔民遇到的困难,乡政府成立青虾协会,及时给予政策支持,确保退捕渔民眼有盼头、心有奔头、干有劲头。章先祝说:“其实,禁捕退捕对于我来讲没什么,我年轻,怎么样都能找到工作。但是我父辈的就不行了,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现在国家给他们买了养老保险,老了生活有保障,真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政策了。”
该区突出兜底安置,筑牢就业底线。一方面,该区支持退捕渔民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形式灵活就业。另一方面,该区把符合条件的大龄就业困难渔民及时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体系,通过开发护林、护路、护河、护渔等公益岗位进行兜底安置。在此基础上,该区鼓励企业开发相应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的退捕渔民实现就业,按政策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目前,全区已设立50个公益岗位,专门安置退捕渔民。
执法监管:一抓到底
2020年12月4日,在皖南第二大圩口金宝圩,水阳镇水阳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正在对辖区农贸市场的鱼类销售摊位进行日常巡查,严查非法渔获物上市销售。在宣州区,像这样的日常巡查,目前已形成上下协同、多方联动、无缝监管的常态化之势。
该区突出“宣”的环节,创新宣传载体,拓展宣传渠道,延伸宣传触角,全方位、广角度、多形式宣传禁捕重大意义,解读禁捕相关政策措施,提升城乡居民对禁捕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期间,该区组织执法人员进渔家、访渔户,通过进村张贴、入户发放等形式,贴近渔民深度宣传区农业农村局的《关于开展打击电鱼等非法捕捞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区公安分局的《宣城市公安局宣州分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打击市场销售长江流域及禁渔区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行动方案》。我区注重“以案释法”,通过典型案例、执法动态等宣传,加强以案说法,强化警示教育,着力营造“不敢捕、不能捕、不想捕”的舆论氛围和“不想卖、不能卖、不敢卖”的市场环境。
该区突出“建”的环节,印发《宣城市宣州区人民政府关于水阳江、青弋江水域禁捕通告》,谋划构建以小目标雷达、多光谱高清光电为主要探测手段,各站点互联互通、全区“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合”的多元智能感知渔政信息系统,切实提升渔政信息化水平。依据《宣州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渔政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结合辖区实际,该区实施雷达、光电、无人机、船艇(车辆)系统联动,做到全天候监测,智能研判预警,视频联动取证,快速追踪处置,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渔政监管。针对辖区“三无”船只、制造或销售渔具经营店、农贸市场野生鱼贩卖者、餐饮或收购加工野生鱼类场所以及经常钓、捕、电、毒、炸鱼人员等重点人群,该区狠抓重点对象摸底,建立台账,重点监管。此外,该区建立常态长效监管链条,建立渔民建档立卡、干部包保、退捕上岸、转岗就业机制,建立《宣州区跨界水域联合执法机制》,建立《水阳江跨区水域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社会面宣传管控机制,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实现全时空、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管。
该区突出“治”的环节,健全捕捞、运输、销售、餐饮“一条龙”的治理链条,严格“八管齐下”,既管白天也管夜晚、既管水上也管岸上、既管渔民也管非渔民、既管到边也管到界。依据打击电鱼等非法捕捞专项执法行动方案,该区以“禁”为重点,盯紧重点水域、重点时段,围绕“船、捕、贩、食、转”五字诀,多举措并施,多部门联动,常态化执法,严厉打击电鱼、无证捕捞等非法捕捞行为,坚决清理取缔非法“三无”渔船。一方面,该区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和频次,加大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捕捞行为,对水上和岸边涉及非法捕捞活动的船舶实施全面打击整治,从源头上斩断地下野生水产非法利益链,有效遏制非法捕捞趋势。截至目前,累计出动巡查车214次、执法艇44次,执法人员795次,行政处罚2起非法捕捞案件,收缴网具709张(顶)。2020年12月7日,市区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管局依据联合执法机制,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当日,执法人员分为两个组,分乘两艘艇,沿不同方向行进,同步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当日,共收缴4条地笼,7条丝网,扣押二条“三无”渔船,行政罚款5000元。另一方面,该区加大巡查监管力度,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入码头岸线、水产品市场、餐饮场所等开展专项检查,打击涉渔违法犯罪行为,健全长效联动协作机制。该区组织水域沿线16个乡镇街道派出所,开展涉渔“百日走访”行动,累计走访2255人,到访涉渔重点场所221处,其它重点场所46处,收缴渔具218 套。市监部门严把市场准入关,检查水产品加工企业310个次,检查水产销售及个体经营户2066个次,水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1132个次,餐饮单位2596个次,监测电商平台(网站)27个次。同时,严把登记准入关,注销名称不规范餐饮单位1户,更换名称不规范餐饮单位1户,整改不规范菜单4份。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联合执法,对重点河段、重点水域开展常态巡查,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加强与水阳江、青弋江下游县区工作对接,尽快出台联合执法制度,协同做好水阳江、青弋江禁捕工作。同时,我们将强化帮扶措施,持续关注退捕渔民就业及生活情况,确保渔民上岸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市区联合执法组组长孙家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