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一码一档”打造清廉村居样板
【清廉网】今年以来,东阳市城东街道东锋村陆续推行村务卡无现金支付、微信小程序“一码通”、村级档案数字化管理等基层治理新举措,努力打造东阳清廉村居样板村。
刷“阳光卡”晒“阳光账”
6月5日,东锋村报账员赵国华收到了一笔4000元的影视基地场地费。不同以往的是,这笔资金不是用现金支付的,也无须赵国华去银行存款,而是通过“村务卡”收款。
今年4月,东锋村率先办理了“村务卡”,将村级支付业务中原使用现金结算的管理费用,统一改用“村务卡”进行支付结算,并制作了收付款二维码,推行“无现金支付”。
以往,村级小额零星支出都使用现金,超过1000元以上才使用银行转账。因此,运作过程中存在操作繁、查询难等问题。特别是有的年纪大的老人领了钱后又忘记了,财务就要找出账本,跟老人核对签名。而且在收款后报账员还要跑到银行存款,有时一天要跑两三趟。“现在有了‘村务卡’,村干部手里不过现金,而且全程留痕,通过村务公开让村民们明明白白。”东锋村党支部书记郑承阳表示。
据悉,这是城东街道进一步推进村级集体资金规范化,管好村级“钱袋子”的一项创新举措。截至目前,东锋村已通过刷卡、支付宝或微信支付、银行转账等形式完成38次无现金收款,累计金额10万余元。
扫“一码通”知“村镇事”
“通过扫一扫‘一码通’,我提前准备好临时救助申请表、公示回执、经济状况调查表等材料,只要去窗口一次,就能办好。”日前,东锋村村民郑先生想要申请生病住院临时救助,却不知道要准备哪些材料。在村干部的指导下,她通过城东街道微信小程序“一码通”进行了查询。
在微信小程序中,信息公开、信息反映、便民服务、信息查询等内容清清楚楚。村民足不出户就可随时了解本村基本情况、办理事项、办事流程、政策法规落实情况及救灾救济款物发放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小程序提出建议,或有事联系村干部,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实现了“一次性告知、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打通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
如今村里流传起了这样一句话:不进村镇门,可知村镇事;不进村镇门,可办村镇事。
建“电子档”管“明白账”
“档案电子化以后很方便,再也不用在柜子里翻来翻去找资料了。”村民洪高峰来到东锋村综合档案室,请档案管理员吴庆平帮忙查询自己的鱼塘承包合同。吴庆平打开电脑,不到两分钟就找到这份合同的扫描件。
走进东锋村综合档案室,可以看到换届选举材料、党支部活动手册、村务资料、医保养老保险、旧村改造、户籍资料、土地承包合同、财务档案等资料有序存放。打开档案室的电脑,里面存放了党支部活动手册、合同(协议)、新东行政村资料等多个类别的文件,并按照年份对文件进行排序。
东锋村有洪良、新东、先锋、广义桥四个自然村,自2003年开始到现在,储存了上万份资料。以前,这些资料全部堆放在档案室内两个柜子里,有时候村民要找一份资料,要翻箱倒柜找半天,而且纸张容易发黄、字迹不清,还容易被虫蛀。纸质资料变成电子形式储存,方便查阅而且也不容易遗失、损毁。“作为村干部,我们应该将这些资料很好地保存下来,给以后的干部办事也存个依据。”郑承阳表示。
“这项工作的好处就在于,一方面工作人员处理矛盾纠纷时有据可依,老百姓办事情也更方便;另一方面对村干部也是一种约束,让他们在为民服务的同时接受人民的监督。”城东街道纪工委书记陈新良表示,在处理部分信访案件时,他们发现老百姓对于以前的村务事项有纠纷,但查找档案时却发现相关资料缺失。这就导致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令工作人员也难以处理。资料之所以缺失,主要是由于村干部不重视,没保管好资料,当然也存在极个别村干部为利益损毁资料的情况。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设清廉村居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必然举措。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思维,既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又要管住小微权力的‘细枝末节’,真真正正让干部清清白白,群众明明白白。”东阳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金华市纪委市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