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走心的“特殊”帮扶
【清廉网】(通讯员 郑鉴强)6月1日,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雾气朦胧。当镇纪委书记庄敬民自驾绕过十多公里山路,和户籍民警小许一起把一张“特殊”的身份证送到村里的困难户陈少安家中时,71岁的陈少安开心得像个孩子,“真不知道怎么谢你才好!”。
这意味着,他那患有重度智力障碍的老伴终于告别了20多年的“黑户”生涯,“从此,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了。”
庄敬民(右一)一行送达新办的身份证
事情得从去年10月说起。一天,庄敬民在下乡走访困难户时,陈少安向他吐露了心事:“我老伴没有身份证,哪天人没了,都没办法火葬!”
“大娘的身份证,为什么一直没有帮她协调办理?”庄敬民直接问挂钩村干部。
“这些年主要为老陈落实低保补助、困难慰问、安居工程及为他儿子介绍工作等措施,帮他一家脱了贫,但他老伴的身份信息到派出所、计生办都查不到原始档案,实在不好解决。”村干部略显无奈地说。
“其实,也因为她很少出门,我以前不那么重视。”陈少安主动搭话,他跟大娘是1993年认识的,一次外出时在山里遇到了迷路的她,他发现她说不清要去哪,甚至说不清从哪来,只好把她带回家照料,“那时家里穷,她举目无亲,又不嫌弃我,慢慢地,我们就生活在一起了。”
但大娘无法办理户口,成了俗称的“黑户”。
“大娘的事,一定要尽力帮他们解决。”了解情况后,庄敬民深有感触地对村挂钩干部说,“扶贫帮困绝不能只靠送钱送物,而是要带着感情精准帮扶。”
接下来几天,庄敬民先后到镇派出所、区公安分局咨询,了解到帮大娘办理户口只有1个办法:他们夫妻有育有一孩,可以做DNA检测证实他们的血缘关系,然后再按程序申请。
办法找到了,可是还有困难。这个孩子长期在外面打工,极少回家,也不怎么管家里的事。
几经打听,庄敬民与村干部在一家石雕厂找到陈少安的儿子,然而,对于他的提议,起初小陈并不同意。
虽然碰了钉,但庄敬民也是犟脾气,他就一直打电话、上门询问……终于有一天,小陈耐不住他的“狂轰烂炸”,答应了他要配合做DNA检测,但提出说他工资低,不想负担检测费用。
虽然哭笑不得,庄敬民也只能再想办法。恰巧今年年初,涂岭镇扶贫办拿到了一个困难群众补助项目。庄敬民闻讯,赶紧帮陈少安一家申请到了一笔足够做DNA检测的专项补助金。
“这笔钱可千万不能乱花,要留着到市里的专业医院做DNA检测用的,剩下的钱可以买点鸡鸭养,以及给大娘买点营养品。”庄敬民跟老陈交代。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庄敬民摩拳擦掌准备带他们一家去泉州检测时,今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了,为防止疫情蔓延,各地都采取了交通管制等防范措施,这个计划只好搁浅了。
令人安慰的是,提前帮陈少安一家申请到的补助金,大大帮助了他家在疫情期间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尽管又一次受挫,但庄敬民没有气馁。一天,跟卫生部门的朋友聊天中得知,区内有家检测机构也可以做DNA检测,只是公安部门不一定给予认定。他二话不说又跑到区公安分局找相关部门沟通,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最终,庄敬民开车带上检测机构的人员登门为陈少安一家进行血液采集,顺利做上了DNA检测,并经公安部门打拐DNA数据库比对通过,4月底,大娘顺利入了户口。现在,终于拿到了日思夜想的身份证。经过这件事,他儿子也变得比以前有家庭意识了,时不时会打电话主动关心父母。一家人的生活正在走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