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清廉头条

云祭扫寄哀思 疫情之下文明祭扫的新方式

发布时间:2020-04-03 10:01:21 浏览: 246
  疫情关不住思念,距离隔不断亲情。

  近日,湖北等九个省份提出在全省范围内暂停殡葬服务机构的现场祭扫服务,其他省份一些地市也做了类似安排。如何既满足群众祭扫需求,又做好疫情防控?4月1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范瑜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今年大力推广非现场的祭扫方式,包括“云祭扫”、推广家庭追思、开展公益性代祭服务等。

  点上一支蜡烛,献上一束鲜花,留下一段倾诉……随着清明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云祭扫”平台寄托对逝者的哀思。这一看似迫于疫情的“退而求其次”之举,在疫情过后是否会成为人们文明祭扫的新选择?

  随时随地缅怀祭扫,心贴得更近了

  在江苏省太仓市娄东街道香花桥社区工作人员孙建春看来,清明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承,在对先人的追思缅怀中,蕴含的是对传承弘扬优秀家风的期待。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祭扫形式不能简单复古,而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在于用什么形式祭祀,关键在于是否用“心”祭祖。用“云祭扫”方式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是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文明体现,不失为一种清明祭扫新风尚,值得倡导。

  “不去坟前烧纸、磕头、除杂草,总感觉这份孝心没尽到。网上祭扫这种形式,大部分老人还不一定能完全接受。”退休人员李师傅坦言,“不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又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作为老党员,我们不仅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疫情防控和保护生态环境尽一份力。”

  当然,也并非所有老人都无法接受“云祭扫”。子女旅居海外的张大爷就持赞成态度:“相比实地实物祭扫,网上祭扫可以让海外的家人随时随地缅怀祭扫,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家庭的精神纽带也增强了。”

  据民政部相关部门介绍,今年倡导以下几种创新祭扫方式:一是居家追思。二是网络祭扫。目前多地民政部门、殡葬服务机构已开通网络祭扫平台,逝者家属可以登录平台为逝者建立网上纪念空间,通过网上献花、留言寄语寄托哀思。三是提供公益性集体代祭。有条件的地方,殡葬服务机构免费提供集体代祭服务,由工作人员完成庄严肃穆的集体祭扫仪式,家属可以实时观看。四是提供个人代祭服务。有条件的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可由工作人员为有需求的逝者家属提供一些个性化的代祭服务。

  “嘉琪,清明能回来给老奶奶扫墓吗?”同往年一样,江西省永修县三溪桥镇纪委干部张嘉琪近日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爸,我心里也放不下老奶奶,但疫情还没过去,现场祭扫有风险。”张嘉琪耐心地向父亲解释。曾祖母在世时,非常疼爱她,彼此感情很深。每年清明节,张嘉琪都会赶回家乡九江市浔阳区扫墓,但今年不同以往。

  为减少清明期间祭扫人员流动和聚集,永修县号召采取代客祭扫、书写寄语等形式,弘扬孝亲感恩、厚养薄祭的传统文化。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张嘉琪觉得自己更应以身作则。她试着向父亲建议:“不如我们用代客祭扫的方式,同样可以寄托对老奶奶的哀思,好不好?”

  为了打消父亲的顾虑,她介绍了永修县的情况:代客祭扫收费标准为198元,可以由两名工作人员代送两篮鲜花、三份水果和酒水、茶、糕点,为逝者上香、擦拭墓碑,并将视频回传。最终,张嘉琪成功说服了家人。

  从“花歌烛酒香”到数字情感遗产

  祭祀历来被认为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纪念先祖、悼念逝者、教育后人的传统活动。其实,与“云办公”“云教学”“云招聘”等类似,“云祭扫”也不是由于疫情衍生的新生事物,只是在特殊时期被放大的一类现实需求。

  上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祭祀活动扩大至虚拟空间。在网络上为逝者建立一个墓地、纪念馆,祭奠者只需轻轻一点,便能完成“点烛”“上香”“烧纸”“敬茶”“祭酒”等传统祭奠行为,以及“献花”“点祈福灯”“系黄丝带”“折千纸鹤”等现代祭祀内容。此外,还可以上传逝者的生平介绍和祭文,甚至可以上传留存逝者音容笑貌的音视频资料。

  2000年初,国内首家祭祀网站网同纪念网创立,并在3年内实现了收支平衡。网络祭祀的商机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到2003年,全国网络祭祀服务网站迅速发展到300多家。然而,内容同质化、设计简单等原因使得这些祭祀网站普遍面临服务推广难、赢利渠道窄的问题,发展陷入停滞。

  在网同纪念网实际负责人王晓彦看来,最初的“花歌烛酒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花歌烛酒香’就是献花、点歌、点蜡烛、上酒、上香等最基本的祭扫服务。看看现在网上纪念馆的内容之丰富,简直可说是一种数字情感遗产。”

  经过20年的发展,网同纪念网如今已建有31.5万座网上纪念馆,累计祭奠人次超过2000万。北京市不少陵园的网上纪念馆也依托该网站运营。进入网站的一个个网上纪念馆,精心制作、每日更新的内容,满是家人对逝者的无限思念。

  回顾“云祭扫”的发展,民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在推动网上殡葬服务方面的努力由来已久。

  早在2006年,民政部门便发文倡导绿色文明的网上祭祀方式,积极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祭祀方式。随后,各省殡葬服务中心相继推出网上祭祀服务。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网每年在清明节也会举办网上公祭活动。由于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传统祭祀活动存在越来越严重的交通、安全、成本等问题,网络祭祀再度赢得发展契机。到2010年底,提供网络祭祀服务的中文纪念网站稳定在了千家左右。

  2018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的行动方案》提出:到2019年底,6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实现业务信息化办理,逐步开展远程告别、网上祭奠、网上预约预订等线上线下互动服务。到2020年底,90%以上的殡葬服务机构综合利用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服务热线和呼叫中心等方式,为群众提供规范、透明、方便、多样的在线服务。

  近年来,每逢清明,一些人因种种原因无法去现场为亲人扫墓,就会委托墓园代为祭扫,祭扫的全程则会以视频影像资料的方式记录下来,反馈给委托人。此外,对于一些离我们远去的先烈、英模,人们也会自发在网上纪念馆凭吊缅怀,在重温英雄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据了解,自然葬等生态葬逝者家属对网上祭扫的需求更高。据统计,自2017年北京市推出骨灰自然葬后,主办方已为3068位逝者的家属提供网络祭祀平台入口,建立网络纪念馆提供网上服务。其中,包括帮用户创建生平传记,提供鲜花祭扫、缅怀评论等服务。

  据八宝山礼仪公司生态葬项目部工作人员介绍,一般来说选择自然葬和海葬等方式安葬的逝者没有单独的墓碑,因此北京市在长青生命纪念园内设立了纪念碑,供亲属缅怀逝者。同时,主办方为逝者家属提供网上祭扫服务,家属在相关网站上注册后,可建立逝者纪念馆并上传相关信息,为逝者定制“二维码墓碑”。其他亲属可通过扫码,在线瞻仰和祭拜。

  随着公众的需求日趋多元,“云祭扫”也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如开通网络直播,向逝者家属展示祭扫现场详情,进行远程追思缅怀。亲属也可以进入加密的直播间,看到“代祭扫”的全程情况。直播中,家属既可以留言祭奠,也可将录播分享给家人和远在异地的亲属,共同思念缅怀。

  推广“云祭扫”瓶颈仍待突破

  近年来,“云祭扫”除主要用于祭奠祖先亲朋外,为公众人物和公共灾难进行祭祀也在逐渐成为潮流。一些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后,许多网站也会临时提供网络祭祀服务。尽管有着诸如绿色、环保、安全等优点,“云祭扫”经过多年发展,仍只是传统祭祀方式的一种补充。

  究其原因,场景的营造不容忽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的解释是:“我们面对一座墓碑、一块墓地,睹物思人,想起过往种种,眼泪就下来了。墓碑、墓地,这些我们称作祭祀活动的场景要求,而到了网上,这个场景就变了。”

  据王晓彦介绍,过去丧葬祭祀一直被视为一种禁忌。即使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里,网络丧葬平台仍是一种“异类”。但现在,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移动终端使用程度的逐渐加深,人群的远距离流动,以及用户群体的年轻化趋势,网络平台以其不受空间时间局限的便利性、服务透明化等特点,日益为人关注。人们的情感寄托在网上呈现出“一对多”的模式,网络祭扫的范围不断扩大,除了亲人,为朋友、同事、老师等建立的网上纪念馆也不少。

  “网上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网络空间。对活着的人来说,那是他们和逝者之间保持联系的一座桥。”王晓彦解释,在对纪念馆的日常维护更新中,家人能得到极大安慰。他们往往比那些闷在心里的人,能更快地“走出来”。

  多位受访者表示,要突破“云祭扫”的发展瓶颈,既要完善祭祀网站的服务功能,确立服务规范;也要优化外部环境,培育有利于祭祀网站发展的生态。具体而言,要引导祭祀网站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打造一批有影响、有质量、有效益的网站;规范祭祀网站的服务项目、服务价格和网站管理,引导祭祀类网站健康有序发展,促使网站加强管理;通过政府注资、免税、政策性优惠等方式,突出祭祀网站的公益性,做好利国利民的公益服务。

  北京市殡葬协会秘书长王绍全认为,未来网络“云祭扫”推广程度会越来越高,“智慧殡葬”也将助推殡葬行业更加透明化、健康化发展。破除殡葬陋习、移风易俗,必将推动殡葬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更加便民、透明、优质。目前,大多数网上祭扫服务是收费产品,且上传的网上纪念资料都非常特殊。从保障财产安全和网络记录安全角度出发,王绍全也提醒大家,选择网上祭扫平台要找正规机构,比如各陵园自己开设的网上服务,或有资质的网络平台等。

  特殊时期的特殊之举,也让全社会对文明祭扫有了新的感悟。无论是近年来在城市禁止焚烧纸钱,还是推广以鲜花代替鞭炮等,都是对文明祭扫、绿色祭扫的现实考量,也是文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具体体现。但无论形式怎样改变,不变的是亲情、是思念。
更多推荐
更多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当新年的钟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悠悠回荡,我们站在时间的转折点上,回首过去一年,全球政治舞台上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
2024-12-31 09:54
【清廉网】​(滁纪宣)戏曲剧本《金巴掌》的细腻描绘中,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优良家风如清泉般流淌;微电影《拆毁人生》深刻真实的镜头下,刻画出拒...
作者:滁纪宣2024-12-17 10:16
【清廉网】​(宋杰)近日,九江市柴桑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妇联组织开展“夫妻同上廉政课 共树勤廉好家风”专题“一堂课”活动,全区近年来新提拔领导干...
作者:宋杰2024-12-17 10:13
【清廉网】​(德纪宣)“宣讲团为我们阐释了好家风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选取的案例也非常富有感染力,我感觉受益良多。”近日,齐河县纪委监委与该...
作者:德纪宣2024-12-17 10:10
【清廉网】​(邱瑞丹)一朵朵象征廉洁的莲花跃然纸上,一幅幅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映入眼帘,一句句醒世警言直抵人心……近日,洛宁县纪委监委联合县教...
作者:邱瑞丹2024-12-17 10:07
【清廉网】​(熊媛媛 潘雪松)“经过今年的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如今的通津巷与戒烟巷已经完全变了样,感谢巡察组的帮助。”日前,随州市曾都区委巡察...
作者:熊媛媛 潘雪松2024-12-17 10:05
【清廉网】​(何文)近日,益阳市资阳区迎风桥镇国基文化广场游人如织,在月琴、渔鼓的伴奏下,弹词艺人正在表演益阳弹词《九齿传后人》,“祝寿时,...
作者:何文2024-12-17 10:02
【清廉网】(卓上鼎)近年来,万宁市纪委监委充分发挥廉政档案“指南针”作用,聚焦“建”“管”“用”三个关键环节,全过程记录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情况...
作者:卓上鼎2024-12-17 09:58
【清廉网】(余长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线,切记勿起贪念,愿你言行有度,熟不逾矩,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彩虹……”...
作者:余长林2024-12-17 09:55
【清廉网】​(刘松琳 )孟连素有“龙血树故乡”的美誉,近年来孟连县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将乡土特色与绿美行动结合起来,打造了以龙血树、...
作者:刘松琳2024-12-17 09:51
【清廉网】(赵美娟)近年来,旬邑县纪委监委立足实际,深入挖掘整理本地红色资源中的廉洁因子,持续深化清廉旬邑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作者:赵美娟2024-12-17 09:48
【清廉网】​(唐玲 王维)正值金秋时节,内江市资中县盘龙寺村的一片金黄稻田为乡村披上了丰收的盛装。沿田埂一侧,一道木制的“清风廊”映入眼帘,...
作者:唐玲 王维2024-09-23 20:23
【清廉网】​(丁鹏 )走进玛纳斯县凉州户镇吕家庄村,一排排农家院落错落有序,一幅幅剪纸墙画趣味盎然,吸引过往村民驻足,剪纸馆内一朵朵红纸、一...
作者:丁鹏2024-09-23 20:16
【清廉网】(磐计轩)“你们上门讲解合规建设法律知识,让我们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将率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项合规...
作者:磐计轩2024-09-23 20:13
【清廉网】​(杨文俊)夏县纪委监委持续用好本土廉政资源,深入挖掘传承司马光廉政文化,精心编印《司马光廉洁与家风家训文化选编》读本。...
作者:杨文俊2024-09-23 20:09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