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石壁乡:“171+N”思路书写基层监察满意答卷
“171+N”思路书写基层监察满意答卷
清廉网讯(吕栋柱)石壁乡位于山西省古县东南部,总面积14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2045户5877口人。全乡有党员403名,基层党支部1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1个、机关事业党支部4个。该乡曾先后成为市级“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示范点、市委组织部长“三基”建设包联点,2018年年初被县委、县纪委监委确定为乡镇监察体制改革先行试点。
作为试点,这既是一道改革命题,同时也是执政考题,石壁乡结合乡镇工作实际,在认真学习上级政策、多方进行调研借鉴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171+N”改革思路,即: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夯实七项基础工作,最终达到一个效果,联动解决N项体制性问题。用思路拓展出路,促进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努力书写人民期待的改革答卷。
“1”:紧紧围绕抓好乡镇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这一目标,凝心聚力,坚定目标,更好地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决策部署和“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工作要求,全面加强对乡村干部微权力的监督,消除基层微腐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7”:试点意味着先行先试,问题颇多,经验偏少,为此,从一开局该乡就认真抓好七项基础性工作,构建乡镇监察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乡镇党委首先把准“乡镇监察体制改革是党委的主要工作,而不是乡镇纪委一家的事情”这一基调,同时,将建强一支队伍、打造一方阵地、完善一套制度、摸清一套底数、用好一系列载体以及建立一种机制作为改革的压舱石。乡党委书记主动承担“施工队长”角色,每半个月与乡纪委成员和监察员碰头商议工作,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激活思维、拓宽视野、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乡镇纪委+乡镇监察员+三支队伍”的基层监督新架构,监督触角延伸到了村居,监督范围除党员外,还延伸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非党员身份的村民小组长、报账员等人群。截止目前,共确定监督对象403名,监察对象153名,其中党员110名,非中共党员43名。同时,建立了标准化的监督监察对象廉洁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切实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全覆盖、无盲区。
为细化工作措施,该乡制定了《石壁乡监察员工作职责》、《石壁乡监察员工作权限》等13项日常工作制度,并汇编成册、版面上墙,使得监察工作开展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村一级同时制定了《石壁乡红白理事会工作章程》、《关于建立健全石壁乡村务监督委员会和监督信息员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明确了三支队伍职责权利、监督内容、工作方式、管理考核、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工作有制度、运转有程序,使广大农村干部都认识到自己处于监督监察之下,形成了有力震慑。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不管是建队伍还是定制度,如果只停留在纸面口头,试点工作无异于叶公好龙。为此,该乡针对村务监督委员会,重点提出“五权工作法”,即列席村级会议,了解掌握情况的知情权;对村民反应强烈村务财务问题的质询权;对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等制度落实情况的审核权;向乡村两级提出管理对策的建议权以及主持民主评议权。通过“五权工作法”既圈定了事项范围,又赋予了工作权利、提供了工作方式。同时,该乡还紧紧围绕村级监督五权,通过抓好五权工作登记台账、村务监督委员会及村级监督信息员发现问题台账、红白理事会监督工作台账等一系列符合乡村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载体,保障三支队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村务决策、财务管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等方面的知情权、质询权、审核权、建议权、主持民主评议权。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为确保农村三支队伍履职常态化、工作规范化、队伍正规化,该乡还建立了定期(即时)汇报工作机制、培训提升机制、考核保障机制、轮转退出机制......让健全的机制成为监察工作的助推器。
“1”:“最终达到一个效果”——通过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更严管理党员干部,更好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提升乡镇基层反腐败工作能力,深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厚植党的执政基础。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伴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五权工作登记台账的建立,还是“三支队伍”作用的发挥,都促使村级组织各项微权力纳入到监管之中、阳光之下规范行使运用,截止9月底,全乡11个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及监督信息员通过参加会议,实地查看等方式,共发现问题54条,督促村两委解决46条,发现违纪违规类问题2起,乡纪委介入处理1起,查处1起,给予1人党纪处分;全乡各村红白理事会在村内的婚嫁丧葬事宜的前期审批、事中监督以及非婚丧事宜的介入制止中均发挥了主导作用,到目前为止,全乡范围内未发现违规操办以及大操大办问题。与此同时,乡村两级不断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乡村两级干部进一步增强了敬畏群众、敬畏权力、敬畏法纪的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积极努力办实事,坚决不做亏心事,全乡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净化。
“N”:针对改革进程中发现的N项体制性问题,通过县委政府、县纪委监委和乡党委协调联动,逐步加以解决,推动乡镇监察体制改革进一步成熟深化。
这其中既需要精巧平衡的智慧,更需要锐意进取的方法。针对“如何监督”的能力短板问题,建立了乡村两级监督队伍外出交流学习、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研讨学习、上级指导学习、实践总结学习、交流上挂等多种学习制度,建立轮转退出、定向考录选人用人机制,盘活监督队伍。针对“如何提高积极性”问题,一方面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以及红白理事会人员薪酬,另一方面探索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级财务收支方面的审核权,通过财务审核体现村监会的监督职能。此外,还通过细化建立容错机制、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鼓励干部敢作为、敢干事,充分调动他们主动作为的积极性。针对“如何发挥红白理事会管理作用”问题,打造红白理事会“正规军”,通过优中选优、成立机构、人员公示、挂牌上岗等方式打造一支群众信得过的红白理事会队伍;尊重民俗,发挥“总管”作用;审批中,在村“两委”审批的基础上,增加村级红白理事会的审批意见,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在村级婚丧嫁娶事宜中的主导作用。针对“如何形成监督合力”问题,将监督关口前移,发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引领村级监督的力量,形成乡村监督审计合力,真正发挥好农村财务监管职责,提升乡镇监督监察技术含量。
既然是试点,就要面对未曾走过的路,积极探索经验教训,这一点,石壁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将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将夯实工作基础与延伸探头前哨相统一,将“头脑风暴”碰撞思想与群策群力交流分享相统一,促进乡镇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局虽已开启,前路依然漫长,下一步,石壁乡将以试点为起点,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继续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