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纪检监察机关着力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今年以来,桂林市纪委严格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从制度建设入手,在全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狠抓“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多方发力,走出了一条“制度规范、预防超前、监管实用”的干部监督新路子,促进了纪检干部认真履职尽责。
狠抓教育,筑牢思想防线。今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着力抓好警示教育的常态化,不断为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补钙强身”。根据自治区纪委的统一部署,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了“示警明纪筑牢防线”专题教育。市纪委领导班子将专题教育内容纳入中心组学习,带头学习剖析,切实把警示教育作为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学习教育,筑牢思想和纪律防线的重要工作。市纪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关于部分纪检监察干部违纪案件及其教训警示的通报》,市纪委监察局全体干部、市直单位派驻纪检组长及17个县区纪委书记参加会议,要求广大纪检干部一定要从《通报》中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绷紧纪律之弦、落实应尽之责。
用好正反典型,实现警示教育双重震慑。通过深入挖掘全市纪检监察系统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展示纪检干部风采,引导纪检干部以身边典型为镜,找差距、弥不足,营造对标先进、干事创业、比学赶超的氛围。与此同时,全市纪检监察系统认真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通过绘制工作流程图,查找廉政风险点。围绕权力运转,采取自己找、上级点、互相查“三种方法”,从“两层次”、“六个方面”查找廉政风险点。针对查找出来的廉政风险点,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依据有关规定及工作职责,从规范权力运行、完善制度机制、筑牢思想防线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制度和措施。
狠抓监管,严防“灯下黑”。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今年以来,该市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从严加强对全市各级纪检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该市纪委建立常态化廉政约谈工作机制,采取分级谈、分类谈、分系统谈、集体谈、上门谈等形式,密集开展约谈。年初以来,市纪委主要领导带头约谈17个县(区)纪委书记,其他班子成员分片区约谈市直单位纪检组长,全市各级约谈纪检干部1363人次,达到了“约谈一次,警示一片,挽救一批”的预防效果。为实现监督规范化、制度化,该市完善了《桂林市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桂林市纪检监察系统领导干部约谈办法》,强化纪检监察干部行为规范,建立完善了1800多人的纪检干部动态信息库,实现常态性管理。
该市纪委还实行“温情监管”新方式。推出了“监管+家庭监督”模式,单位与家属共同对纪检干部“八小时外”的社交圈、娱乐圈、生活圈情况进行监督和提醒。市纪委给全市1800多名纪检干部家属邮寄或送达《致全市纪检干部家属的一封信》,倡导家属和单位一起来“温情监管”。同时,打造三张牌“常态监管”模式。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把问题分类设为蓝牌、黄牌、红牌。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立为“蓝牌”,采取提醒约谈,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一般性小问题立为“黄牌”,采取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方式进行警示约谈和批评教育,并督促改正;对于违纪的问题立为“红牌”,给予严厉的查处和问责。
狠抓业务,促能力素质提升。 “我们纪检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次次夙兴夜寐,一次次挑灯夜战,就为践行‘把忠诚奉献给人生’的赞美,实践‘热血铸就党章’的承诺……”这是近日市纪委监察局机关举办的“平凡与崇高”演讲比赛中,纪检监察干部结合自身执纪审查工作经历阐述对“担当”的理解。这也是桂林市纪委监察局机关为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修养和综合素质,营造“不待扬鞭自奋蹄”工作氛围采取的具体措施行动。
“纪检监察干部处于反腐第一线,只有苦练内功、提升素质,才能让监督执纪问责更有底气、更加硬气、更具权威。”为加强队伍业务能力建设,该市纪委监察局机关每月举办一期“知识大讲堂”活动,有针对性地邀请知名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同时,选派50名纪检监察干部参加上级纪委组织的有关培训。今年以来,还举办了县区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纪委书记2期培训班,246名纪检干部得到集中“充电”。今年2月,市纪委主要领导还对50名纪检组长、6名医院纪委书记、2名国企纪委书记进行工作约谈,对2名履职不力的纪检组长进行诫勉谈话。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高纪检干部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一些纪检组组长不敢、不善监督的局面明显改变,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纪检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空前提高,不待扬鞭自奋蹄局面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