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今年第一轮巡视综述
南宁市针对顶风违纪等突出问题,全面排查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立案查处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35件。
自治区教育厅针对部分市县违规收取教辅材料折扣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清退违规资金1037万元。
……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今年3月至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7个巡视组先后进驻南宁、桂林、来宾3市及所辖县(市、区)和6个单位开展今年第一轮巡视。巡视组围绕“四个着力”,紧扣党规党纪,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精准发现问题,用好巡视成果,督促整改落实。此轮巡视共发现问题线索1109件,转立案186件,涉及处级干部25人,科级及其他干部154人。
做足准备,着力发现问题
“矿产资源、土地出让、工程项目、惠民资金领域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要密切留意。”而上述领域,也成为巡视组巡视南宁时关注的重点。紧盯这些领域,锁定重点问题、重点事、重点人,巡视组发现了领导干部插手工程建设和土地出让,并从中捞取好处的重要问题线索。
为确保准确发现问题,针对被巡视地区、企业和高校等单位特点,巡视组采取“常规巡视+专项巡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巡视。巡视前,主动“撒网”,向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信访等部门了解巡视对象在廉洁从政、选人用人、工程招投标、项目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方面的群众反映,并通过收集网络舆情,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面上情况,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巡视中,巡视组注意拓宽群众信访举报渠道,发动社会参与,同时注重整合资源、加强多方协作,发现问题。“我们同纪委一起沟通对接、一起探讨案情,并会同审计、国土、住建、公安、检察、司法等职能部门核查线索。”自治区党委第一巡视组组长李鸣介绍。
多方联动机制,提升了发现问题线索的质量。广西第一轮巡视共发现问题线索1109件,其中涉及区管干部问题线索101件。
深挖共性问题,助力党委、政府决策
巡视期间,各巡视组发现基层存在违纪违法、侵犯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及时向自治区党委和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获得重视。8月底,经自治区党委批准,自治区纪委召开全区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计划从今年9月到明年6月,重点查处和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民生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纪违法问题、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违纪违法问题等5个方面突出问题。
对巡视发现的群众关心的普遍性问题,自治区党委巡视组深入思考,分析深层次原因,提出合理建议,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巡视组发现,被巡视地区普遍存在公职人员参与林业、农业开发问题。经深入调查,发现早期自治区曾出台鼓励公职人员参与林业、农业等开发的政策,这些政策曾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参与林业、农业开发的公职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在全区有一定的普遍性,甚至出现一些为官不为、为官不勤,与民争地、与民争利的现象。巡视组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台相关办法。当前,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已在全区开展摸底调查,了解干部参与农林开发和经营的情况,并正在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对干部参与农林开发等问题进行进一步规范。
督促整改,深化巩固巡视效果
巡视组注重抓早抓小,对巡视中发现的明显违反规定问题,督促立巡立改、立巡立查。巡视桂林市及所辖县(区)期间,巡视组收到反映桂林市政府副秘书长邓晓斌有关问题的举报,立即组织深入调查,向巡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报告有关情况并向桂林市委通报,邓晓斌在提拔公示和巡视期间被立案查处,形成有力震慑。
巡视成果要落到实处,关键看整改。7月2日至10日,巡视组按规定向各被巡视地区(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反馈巡视情况,指出巡视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督促整改。
10月8日,9个被巡视地区(单位)向社会公布巡视整改落实情况:桂林市党纪政纪立案49件,结案33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人、组织处理15人、移送司法机关9人。来宾市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349件、查处处级干部28人,出台《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责暂行办法》《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自治区工信委建立完善购买服务、工程项目采购、规范与行业组织业务往来等方面18个制度……
一个个数据和实例,见证巡视成果转化为干部群众看得见的实效。记者统计,各被巡视地区(单位)针对巡视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336条(项);核查处理巡视组移交问题线索,立案186件;严查“苍蝇式”腐败问题401个,形成了持续震慑。(本报记者 李明鲜 通讯员 朱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