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纪实
今年以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试水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以“查、防、控”为手段,通过在权力运行中的各个腐败易发多发点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库,装上“预警雷达”,构建起覆盖全面、反应灵敏、配套齐全的制度反腐“预警系统”。
“扫雷”行动,把风险“挖”出来
今年5月以来,椒江区再次掀起大规模“扫雷”行动。全区65个部门单位,全员发动,上至单位主要负责人,下到普通干部,每人都针对工作岗位认真分析,各自查找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作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示范单位的发改、国税、地税、民政、工商、食药监等单位,从小处入手,全面查找个人岗位、业务流程和单位三个重点领域的廉政风险。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经纪检监察机关审核备案后予以公示。
2009年,该区22家试点单位首次开展查找廉政风险点工作时,有些干部想不通,认为查找岗位风险就是给他们挑刺儿。该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朱瑶郎在督查时指出:“查找廉政风险点,目的是促进广大干部在敢闯敢试敢干中轻装上阵,减少滋生腐败的可能,从根本上保护干部。” 经过反复动员、耐心解释,大家逐步认识到重要岗位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现象,其诱因大多为贪念、侥幸心理和对岗位风险认识不足所致。思想问题解决了,行动就迅速了。当年,全区22家试点单位共排查出单位、领导岗位、中层干部岗位廉政风险2800多条。
近年来,随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该区明确提出各单位每个干部每年要查找一次廉政风险点,并不断进行修正调整。目前,全区65个部门排查出廉政风险点7120个,作出风险防范承诺7120条。
“扫雷”行动开展以来,该区加强对各单位廉政风险点的动态管理,专门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库,根据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小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查找出的风险点划分为三个等级,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增加廉政风险分析、预测等功能。
“固化于制”,给廉政风险加上“紧箍”
变工商注册“两头跑”为“一站式”服务,是该区工商分局在清理“权责清单”后,推出的一项服务新举措。该区工商分局从排查每个廉政风险环节、清理“权责清单”入手,通过“制度确权、科学分权、公开亮权”三个步骤,使区工商分局每个干部对手中的“权责清单”认识更加清晰,群众对工商分局每个审批、收费项目的运行流程图也更加明白。近年来,该区工商分局将预防风险的举措“固化于制”,不断完善各项廉政预防制度、优化内部管理、加强人性化服务,连续两年实现行政处罚“零投诉、零复议、零诉讼”,去年荣获浙江省首批依法行政先进单位。
该区食药监分局编印《内控管理制度汇编》,包括谈话诫勉、中层以上干部重大事项报告、“三重一大”监督管理等13项规章制度;发改局编印《椒江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文件汇编》,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物价局建立案审委员会讨论制度,防止物价处罚中的暗箱操作……
围绕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该区各部门大力清理整合制度,合理配置权力,推行“阳光晒权”。 对近年来已清理的权责进行检查复核,确保清理到位。对已制作的内、外部权力运行流程图,进行查漏补缺,确保程序法定、流程简便。目前,全区已建立单位防控措施407条,清理整合内控制度689项,建立权力内控重点制度362项;清理并审定区级具体行政行为7336项,编制内、外部流程图870份,对308项权力运行流程进行了优化,把常用的1069项行政处罚项目细化为5189项。
打好组合拳,让“预警系统”扫描无盲区
对于由风险查找、风险预防、风险控制三个阶段构成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来说,查找风险只是第一步。如何进一步完善防、控制度,发挥“查、防、控”三个环节的组合拳作用,建立起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教育防腐网、制权防范网、监督制约网、预警保护网、问责防控网?该区探索机制建设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相结合,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与各单位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单位具体业务相结合。加强对示范单位的指导和督查,每月初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末进行一次督查,确保各示范单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走进该区地税局的会议中心,电视屏幕上不断播放着城区、椒南、椒北三个办税服务厅内的实时视频,厅内的动态通过不同角度的监控探头清晰地传过来,让人一目了然。该局纪检组长王丹平说:“以前有工作人员在办税服务厅与群众发生纠纷,或有个别人员上班玩电脑游戏的,我们因为没有证据,最多只能找他谈谈话,自从装上这套先进的实时监控软件,工作作风如何,办理过程中有无卡、拖现象,一切都有据可查。”
除了进一步把权责清单、权力运行流程、裁量标准以及办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外,该区地税局推行的科技促廉工程也是“预警系统”中的重要组件。它把固化的制度与动态的日常监管有效结合起来,从源头上起到了防止腐败的作用。(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