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反腐倡廉建设系列报道之服务民生篇
天大地大,民生最大。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大力推进安农、安康、安心、安保、安教、安居(“六安”)工程,积极开展“纠风惠民阳光行动”,切实维护、保障、发展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促进社会和谐、巩固边疆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资金监管:百姓的钱一分也不能少
“老乡,我们是县纪委工作人员。你家危房改造的补贴领到了吗?请你把补贴‘一卡通’拿来,我们给你核实……”这是日前广西融安县监察局副局长韦何在浮石镇长龙村兰本文家核对惠农资金发放情况的一个细节。
据韦何介绍,尽管人手紧张,当地纪委、监察局还是坚持地毯式核查民房回建、卫生改厕、农机补贴、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甘蔗生产、“新农合”等补贴资金发放情况,要求必须做到见人、见“一卡通”、见购机发票、见实物,如实登记核查内容,确保每一笔惠民资金落实到位……
近几年,广西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保障和改善民生。2011年,自治区政府掏出300多亿元,实施“为民办十件实事工程”。
“必须确保每一分钱发放到老百姓手中。”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纪委的明确要求。
“民生资金是老百姓的吃饭钱、保命钱,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公信力的高度出发,加强民生资金监管,绝不能发生贪污、挪用、截留现象。”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石生龙多次对民生资金监管提出要求。
据了解,自2009年开始,广西就实施了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六安”工程,从健全监管制度、加强监管手段和措施、规范操作程序等方面出发,持续加大对保障民生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着力加强对贯彻强农惠农政策情况,医疗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救灾救济资金物资管理使用,社会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扶贫资金、“新农合”基金落实情况,教育政策执行情况,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征地拆迁等方面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还通过开展“纠风惠民阳光行动”,使群众对各项惠民政策、资金落实情况应知尽知。
据统计,保障民生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检查的项目有3200项,涉及资金16亿元;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全区96%的农户签订了二轮土地承包合同;43个县(区)开展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4255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中标,中标价平均下降36%;下拨城乡低保补助资金120亿元,240万人次城市低保对象和1200万人次农村低保对象得到有效保障;累计解决了28.2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经济负担16.8亿元。
正干部作风: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得民心
每逢圩日,革命老区东兰县巴畴乡的施元雄和渔民们一样,总是充满期待:县里的干部会如期上船,为他们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或者传授新的致富技能。这一送上门的服务,每年能为他减少700多块钱的开支。
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千方百计服务民生。全国首创的“农事村办”就是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努力转变干部作风的一个典型样本。
“农事村办”就是根据群众的习惯和需要,实行定点定时集中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代办服务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制度。在“农事村办”的发源地百色市,60%以上的乡镇干部下到村级“农事村办”服务岗位上,“群众向上跑”变为“干部向下跑”,“分散办事”变为“集中办事”,“被动受理”变为“主动服务”。
从“坐机关”到“跑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业务船上办、证明船上拿、技能船上学。东兰县干部告诉记者,“农事村办、农事船办”,每年能为库区3.8万群众节约开支总共多达80万元。
“自从有了‘农事村办’,以前我们跑上跑下找不到人、办不成的事情,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办成了。”百色市田阳县新民村老党员李仕宽对记者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表示,就是要通过推广“农事村办”,努力让老百姓“少跑一趟路,少进一道门,少走一道程序,少找一个人,少花一点钱”,确保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把事办好。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西已有970个乡镇6365个村实现“农事村办”。办事不出村的新生活,一改农村昔日境况,节奏快了,成本降胢4阉,身心也舒畅。“农事村办”不仅找到了转变干部作风的突破口,而且上通党委政府、下联村寨群众,成为民情冷暖的“温度计”,架起了党群干群的“连心桥”。
谋百姓安康:创新模式换来边疆和谐稳定
“开什么玩笑,吃饭还要报告政府?”欧阳不明白地问起来。
在北京发展的他,千里迢迢回到阔别多年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老家,准备大开“百家宴”宴请乡亲们,大家却劝他暂缓。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广西,50人以上规模的聚餐,事前必须向当地政府报告备案,并接受健康指引,即使是偏远如环江这样的少数民族地方,受益于聚餐报告指导制度的乡亲也多达数十万人。
广西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列入全区纠风工作的重点,推行“安康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创建餐饮服务和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工程,创立具有广西特色的“风险排序、压力传递”监管新模式:
——南宁市推行食品安全信誉度评价评议机制,对餐饮服务单位的信誉开展等级评分评议,分别以“笑脸”、“平脸”、“哭脸”来代表三个等级,直接在食品安全信誉度公示评议牌上标明,供消费者参考和监督。
——来宾市创新“县、乡、村”三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监管模式,形成“政府部门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消费者自我保护”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和监管模式。
——河池市针对边远山区餐饮服务单位的特点,全面进行风险评估及风险排序,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并在每个县(市、区)重点抓好一个乡镇食品安全示范点,在城区所在地至少创建一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
——防城港市提出“创建示范工程,树立国门形象”的工作思路,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示范学校食堂、示范建筑工地食堂、示范酒家等31个示范工程,营造了安全的边境餐饮消费和食品安全环境。
现在,“安康工程”已经在保障公众的健康上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努力,广西共创建示范县(市、区)14个、示范街106条,农村50人以上集体聚餐报告指导制度覆盖到全区82%以上行政村,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全业态的餐饮服务安全示范群,并逐步向全区城乡推广。(本报记者 王艳珍 赵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