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纪委监察局向群众身边的腐败“亮剑”
“现在当干部,时时处在群众监督之下,谁敢胡来谁遭殃。”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一位村干部近日在听过一堂廉政课后感叹道。
如今,对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腐败行为采取“零容忍”,正成为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的共识。市纪委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就如同苍蝇一般,更易积累民怨,更易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对此,他们态度鲜明,既要打“老虎”,又要拍“苍蝇”。
延伸触角——透视热点找案源
该市纪委、监察局经过调研发现,教育、住房、惠农政策的落实、涉农收费等成为民生热点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是否公开、公平、公正,说到底,群众盼的就是基层干部不贪不占。
民生热点在哪里,纪检监察工作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该市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创新。
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全员接访,开通网上“民生论坛”,打造群众信访举报“直通车”……该市纪委不断拓宽信访举报渠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案源格局。
今年3月,西华县奉母镇姚后村两位“五保”老人来到县纪委,反映该村党支部书记姚某克扣“五保”老人生活费等有关问题。信访查办程序迅即启动,很快查明姚某截留、挪用“五保”户生活费13000元。姚某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调查组把姚某克扣的生活费退还给“五保”户,并协助他们重新补办了“五保”本。该村党员群众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特意为县纪委精心制作了一面锦旗,上面绣着“人民公仆 党纪典范”。
如今,及时受理基层信访举报案件在周口市已成为常态。两年多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干部共下访955人次,全员接访2380人次,接待来访群众代表600多次,共受理发生在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信访举报710件次。
为使基层信访案件得到彻查,该市纪委、监察局制定《关于办理市纪委主要领导批示交办信访案件的规定》《信访案件办理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信访办理督查督办机制,及时转办交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正超经常直至深夜还在阅批群众信访件。特别是对涉及惠农支农政策落实、征地拆迁、农村“三资”管理的案件线索,对涉及医疗卫生、教育乱收费、土地、环境保护等基层干部失职渎职、滥用职权案件线索,无论款额多少,问题大小,一律批示要求从重从快查处。两年多来,市纪委主要领导批示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案件680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96人,诫勉谈话42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6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8.4亿元。
利剑出鞘——专项治理促查办
外伤不怕,内伤堪忧。村干部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官”,最容易导致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内伤”。且村干部队伍庞大,“蝼蚁之穴”同样能溃“千里之堤”。
今年3月初,淮阳县纪委接到葛店乡孔王村群众反映村支部书记张某贪污征地补偿款的举报,县纪委把此案作为农村涉财信访举报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典型案件直接查办,查实后,给予张某开除党籍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月13日,该村50多名群众自发送上一面锦旗“为民除贪官 陈州有青天”。
“集中时间与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解决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有效抓手。”这是杨正超经常提及的工作经验。
今年4月,该市纪委、监察局以“立足基层干部、围绕基础领域、维护基本权益”为重点,着眼于案件查处、问题解决,着眼于群众满意、停访息诉,对群众身边的腐败采取“零容忍”政策,实行专项推进的方式,集中力量,深入治理村干部非法侵占处置集体“三资”,贪污、挪用、截留、骗取低保资金、危房改造款、土地直补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涉财信访举报突出问题。
工作中,他们坚持公开办案,采取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情,请群众听证、让群众说话,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检验,请群众评价、让群众满意的“四请四让”工作法,增加办案透明度,提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实行查前预案制、查办协作制、查中督办制、领导包案制、公开办案制、查结审核制、反馈回访制,特别是对已经查结但群众仍不满意的涉财信访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复杂、疑难信访问题,坚持与信访人见面,力求案了事结。
截至7月底,该市先后查处了郸城县虎岗乡白庄行政村3名村干部合谋套取普九化债资金案、沈丘县槐店镇刘楼行政村干部赵某私卖集体坑塘案、扶沟县大新镇陈堂村支部书记陈某侵占修路款案等117件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农村涉财信访举报案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1人,移送司法机关15人,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113个。
关口前移——建章立制抓规范
安居乐业,群众乐在长久。惩治腐败,监督重在长效。
《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若干规定(试行)》是把握农村基层干部思想防线的“方向盘”,是规范行为的“警戒线”,是加强作风建设的“紧箍咒”。
该市纪委以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若干规定(试行)》为契机,不断加大监督力度,创新防治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建立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针对沈丘县国土局原地产中心主任李某违规出让土地案、西华县奉母镇原中心校长李某乱收费案等案件暴露出的教育、卫生、土地、民政等涉农职能部门收费不规范、执法不严、人情执法、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该市纪委、监察局制定完善《基层执法管理办事制度》等6项维护群众利益的制度,构建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约束人的体制机制;在清理规范乡村财务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三务公开”,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实现了公开全覆盖,全市共监管核查出的集体资金55.1亿元,资产总额18.7亿元,监管农村土地资源1306.2万亩。
制度管行为,阳光照过程。如今,该市每个建制村,人们在村务公开栏里都能看到政策落实和执行情况等详细公开的内容,农民群众高兴地说:“现在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这心里甭提多亮堂啦。”(本报记者 袁海涛 通讯员 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