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惩防体系 打造廉洁重庆
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颁布后,立即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以打造廉洁重庆为目标,全面部署惩防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设具有重庆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实现教育网络“全覆盖”,加大反腐倡廉教育力度
重庆市着力构建国家级、市级、基层三级廉政教育阵地,实现教育网络横向到边、纵向至底的“全覆盖”,加大反腐倡廉教育力度。
2009年,重庆市廉政教育基地作为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确定的全市4个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之一,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委书记薄熙来的亲自指导下,由市纪委、监察局会同市司法局按照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目标联合建设。基地运行一年多来,20余个中央部委、31个省(市、区)和部队以及全市各级各部门逾7.5万名党员干部主动前往参观,其中省部级领导160人。
该市利用红岩革命纪念馆这一国家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开展廉政教育。积极整合重庆各类本土廉政教育资源,每两年评选一批廉政主题突出、社会影响较大,有较高的廉政教育价值的市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增强教育阵地的辐射范围和教育效果。结合基层换届工作,在全市各乡镇设立了2000余个电教联系点和1000余个“廉政书屋”,免费赠送电教资料和廉政书籍供基层党员干部学习使用。
集中开展“三项治理”和“三项行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重庆市坚持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个领域,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并以这些领域为突破口,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治理,使惩防体系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2010年3月,为贯彻实施《廉政准则》,在全市部署开展了治理公务人员收送“红包”、领导干部超标准使用公务车、违规经商办企业的“三项治理”工作。截至2011年6月30日,全市公务人员主动上交“红包”10312.39万元,处理超标车6327辆,纠正255名领导干部涉嫌违规经商办企业的行为。
2011年,在全市又集中开展了以解决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基层执法单位违规执法、侵占惠民资金突出问题为重点的“三项行动”。目前,全市已排查2010年8月31日以来5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1774个,涉及资金量1712亿元,整改问题370个,查找和整改执法作风、执法质量、执法程序等方面突出问题1323个,共清理医疗及养老保险基金、就业及培训补助资金、强农补助及补贴资金、低保及困难救助资金453.5亿元,纠正和查处惠民资金管理不规范问题2963个,涉及违规资金4127万余元。今年1至7月,全市共立案查处“三项行动”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348件583人,涉案金额2.54亿余元,挽回经济损失1.17亿余元。
完善“一查三跟进”工作机制,发挥案件查办的综合效用
重庆市在严肃查办案件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一查三跟进”工作机制,调查研究及时跟进、建章立制及时跟进、教育监督及时跟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的防治腐败工作。
近年来,查处房地产领域系列腐败案件,市规划局原局长蒋勇、江北嘴中央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梁晓琦、市地产集团原董事长王斌、九龙坡区原区长黄云等10名厅局级干部和数十名处级干部被移送司法机关,涉案金额10多亿元。针对工程建设领域在容积率调整、土地出让、配套费减免、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该市出台《重庆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交易成本审核评估的通知》等4个规范性文件,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在全市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完善土地征用、土地储备、土地交易“三权分离”的权力制衡体系,有效预防土地批租中的腐败;以全民保障、充分供应为目标开展全国最大规模的公租房建设。探索市场建设的“重庆模式”,通过组建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中心和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公共资源配置权。组建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中心,把分散在建设、交通、水利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招投标统一起来,实行集中交易、阳光运作、统一监管。
2009至2010年,该市坚持反腐与打黑相结合、打黑与打“保护伞”相结合,严肃查处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市高法院原副院长张弢、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彭长健、市检察院一分院原副检察长毛建平等司法领域的腐败分子,涉及厅局级干部14人、县处级干部154人。
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该市坚持查办案件是成绩、澄清问题也是成绩的观念,建立健全信访举报澄清机制。党的十七大以来为全市8000余名党员干部澄清了举报不实的问题,保护了干部创业干事的积极性。(记者 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