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聚焦江苏反腐倡廉建设
“行程紧,效率高,收获多,同时希望更多地了解。”安德烈·叶夫金这样表达此次江苏之行的感受。
作为俄通-塔斯社的一名记者,安德烈·叶夫金和其他19名外国记者一起,于9月5日至7日在江苏进行采访,主题是“从江苏的经验看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
省级纪委开门接受外媒采访
三天驱车走访南京、无锡、昆山三座城市,专心听、认真记、频繁问,外国记者们在采访中一刻也不闲着。
这不仅仅因为是敬业,他们更珍惜这次采访机会。由中央纪委、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共同组织的这次采访活动,是我国省级党的纪检监察机关首次接受外国媒体的集中采访。
参与此次采访的外国媒体包括日本《朝日新闻》、新加坡《海峡时报》、韩国《中央日报》以及埃及中东通讯社、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俄通-塔斯社等知名媒体。每到答问环节,日本《朝日新闻》的编辑委员五十川伦义都积极举手提问。他说,他对中国许多做法都很感兴趣,很想了解得多一些。
在无锡市行政服务中心,记者们把中心负责人围得严严实实。在南京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乌克兰籍记者乌鲁索夫追着负责人要文字材料,他说“这对他很重要”。记者们不放过任何一个采访机会,在晚餐中也找到当地干部采访、交流。
省级纪检监察机关首次向外媒开放,选择在江苏。五十川伦义认为,江苏改革开放推进快,经济社会发达,反腐败遇到的新问题较早,江苏的探索和实践为全国创造了经验。
对此,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欧积鸿这样评价:这次接受外媒采访,体现了中国在新闻方面的公开与开放,也是不断和国际接轨。
江苏经验提供了好的报道选题
“这些评委是兼职的吗?他们是如何被抽取的?怎么保证他们是完全独立的?”在南京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荷兰国际新闻电视台记者玛莱雅女士频频对中心负责人发问。
玛莱雅2000年就驻华采访,而且有着多年研究报道各国反腐败的经历,她称赞南京的“e路阳光”网上招投标系统:“比过去的招投标方式有了很大进步,增加了透明度,提高了效率,预防腐败的效果明显。”但她同时担心:“会不会有不法分子在系统中找到漏洞,或者绕过这个系统,从而产生新的腐败?”
参观了无锡市行政服务中心,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记者马苏德频频点头:“各个部门集中在一起办公,前来办事的人不需要东奔西跑。全部都是计算机网络操作,避免了人为因素和腐败的发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昆山市建立了综合行政电子监察平台,通过视频对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工作纪律和服务态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安德烈·叶夫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系统,可以提高预防腐败的针对性、有效性。“我在俄罗斯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系统。”他表示。
去年纠正了多少腐败问题?惩处了多少腐败分子?玛莱雅女士希望得到一些具体数字,因为“数字能够最为明显地说明反腐败的成绩”。各地都及时向她提供了相关数据,她对此表示满意。
“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南京的做法很新鲜,而且确实起了作用,不知是否适用别的城市?”《美国之音》文字记者章明问。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说:“这应该是一条好的思路,但靠一个系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惩防腐败还应该通过综合治理。”
公开是预防腐败的最有效手段
反腐败是一个国际问题,如何通过国际视野考量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行程中,“三公”经费公开、网络反腐等都成为外国记者们热议的话题。
“公开是预防腐败的最有效手段,所有人都应该受到监督。”章明认为。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三公”经费公开,他直言公开的内容可以更详细、具体些,让公众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外国记者都注意到了中国在网络反腐方面所作的努力。“近年来,社会大众通过媒体、互联网参与反腐的热情高涨,对惩治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德国记者卢凯认为,同时要看到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有些只是个人恩怨,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去调查,以免偏离事实。
五十川伦义认同网络举报是反腐的重要渠道。“举报的人可以不透露自己的名字,但有责任提供正确的信息,否则动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去调查,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
安天佑对前一段时间中国“买盐防辐射”的恐慌记忆犹新,他觉得要注意到网络对流言的放大作用。“以色列人也是经过各种流言的‘锻炼’,现在才有了辨别流言的能力,对此应当疏导,而不应该遏制。”
欧积鸿也同意对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进行打击,“可以用法律来管,而且要公开透明,告诉公众它到底假在哪里。”(任松筠 陈月飞 记者 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