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探索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加强对权力运行环节的监督检查,推进以岗位为线、以制度为面、以科技为支撑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
一、多措识险,梳理权力运行“风险点”
通过组织有效识别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找准权力运行的关键点,是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第一步。市国土房管局采取自己查、群众提、交叉找、领导点、组织审的“五查工作法”,围绕土地出让、矿业权出让、房屋拆迁、执法监察等36项重点工作,逐项梳理职能职责、审批权限和业务流程,查找廉政风险点489个,编制“三表一图”,明确权力行使的依据、界限和责任,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市国资委在部分国有企业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试点,结合国企特色,探索廉政风险信息识别工作。如,重庆移动公司通过巡视检查、审计监督、效能监察、信访举报等形式,采集廉政风险信息,建立预防腐败风险数据库,并成立三级风险识别组织,分级对经营流程控制、风险控制环境、资本开支、计费收入、综合财务以及跨部门重大风险实施风险识别;重庆电力公司对决策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管理、供电企业管理等六大领域集中开展“反违章”防控,将廉政风险依次划分为1至5个星级,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预防。北碚区坚持“人人查找风险、人人制定措施、人人亮出承诺”的全员参与方式,全区17个乡镇(街道)、6个管委会和40余个职能部门填写了《风险管理统计自查表》,查找风险点2182个,制定防范措施2378条。万盛区按照“对照岗位职责—梳理岗位职权—找准廉政风险—公示接受建议”的程序,在国土、城乡建设等七个单位开展试点工作,查找风险点1113个,并根据风险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依次划分三级风险,其中A级77个、B级350个、C级686个。
二、制度避险,架设权力运行“安全网”
通过针对不同岗位风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发挥制度的基础性作用,完善防控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整体预防效果。市工商局出台《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执法质量考核案件评查办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企业登记窗口服务标准》、《食品安全监管指数评分办法》等涵盖行政许可、执法办案、市场监管、消费维权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并通过全员培训、知识测试、案例讨论、风险防范手册等形式和载体,强化宣传教育,把规章制度转化成干部的行为准则。市质监系统针对质监权力点多面广的特点,优化三类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模式:优化廉政风险制度模式,以行政审批权、执法权集中的岗位为重点,明确岗位职责,细化裁量标准,出台实施办法,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惩防体系制度框架;优化廉政风险监督预警模式,根据廉政风险的危害程度和发生几率,及时向有关单位或个人发出预警信息,运用督导、纠错、提醒、诫勉谈话等方式,及时处置,化解风险;优化廉政风险教育模式,以集中学习和分散教育结合的形式,对高危风险的重点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廉政谈话,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綦江县检察院出台《执法办案风险防范管理办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法》、《防控预警管理考核办法》“三个管理办法”,建立完善12类78项廉政风险评估指标以及48项防控指标,并根据防控预警监测信息,修订完善机关警车管理、执法办案安全、人事财经纪律、廉洁自律规定和检察业务目标考核等35个管理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良好局面。
三、科技防险,构建权力运行“防火墙”
通过实施科技手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领域的运用,致力打造权力的阳光运行。市工商局依托全市工商系统信息系统,整合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在行政许可方面,实现了市局、区县局、工商所三级联网建库,建成12315综合指挥调度中心系统、注册登记网上办事系统、电子档案查询系统等六大网络应用平台,全程监控企业登记、商标注册、广告监测等业务,规范许可行为,降低廉政风险;在执法办案方面,坚持立案、调查、核审、处罚“四分离”原则,实现行政处罚案件网上管理,保证执法办案的统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在财务管理方面,率先在全国工商系统和市级行政机关提出项目资金动态审批和监管思路,开发设计预算资金拨付管理系统软件,实现预算资金的阳光透明使用。綦江县检察院打造廉政风险防控预警机制电子管理平台,全面实行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考核,建立风险预警电子管理台帐,把风险点查找、自我防控措施、风险等级管理、三色预警管理、考核修正、风险信息监控与检察业务有机整合,将廉政风险点转化为“可控点”,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降低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中的各类风险,实现了全院干警零投诉、零违纪、零错案的好成绩。(据重庆市纪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