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企业共成长——感受奇瑞一线汽车工的成长足迹
人民网合肥9月12日电 (汪瑞华)奇瑞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代表,拥有着一群饱含创业激情、创新精神的汽车人与其同呼吸共成长,撑起了中国人的汽车梦。9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芜湖市经济开发区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探访这样一名常年工作在生产一线、与企业共成长的普通汽车工。
还没跨进车间大门,记者就远远地看见一张腼腆的笑脸迎在门口。他一身工作装,个头儿不高,脸膛黝黑,说话时操着一口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浑身透露着质朴和勤劳。
说明来意,张久云热情地把记者领到他所在的发动机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车间里头一派繁忙的景象,听到阵阵富有节奏感的数控机床加工声,采访就此开始,一个一线汽车工人的成长足迹也随之徐徐展开……
从张久云的讲述中,记者得知,他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2003年,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他听说奇瑞公司正在招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招聘。进入到奇瑞公司后,通过半年的跟班实习和各种培训考核,成为一名发动机车间的普通电工,平凡的岗位却成为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靠着一股认真劲,张久云很快脱颖而出。在发动机车间设备部实习,跟着师傅学习机床维修,主做电工。期间,张久云不断总结经验,从不熟悉到工作自如,很快就掌握了整个生产车间的操作流程,并于2004年获得电工技能比武二等奖,被评为发动机公司优秀员工。
“细节决定成败”,张久云告诉记者,“在一次生产操作中,发现加工的凸轮轴OP40模床有细小斜纹,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当天晚上和车间负责设备的同事,连夜加班加点,在工作岗位上连续作业36个小时,直到把发动机自制件上的斜纹问题处理完毕。”后来,他本人还就凸轮轴的斜纹问题写下了一篇名为《浅析凸轮轴斜纹的消除方法》的学术论文,并在中国汽车联合会相关杂志上发表。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他的工作信条。为不辜负“奇瑞人”的称号,张久云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辅导,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业务知识。
“刚分到发动机车间时,考虑到很多设备都是进口,操作界面和技术资料都是外文,怎么办?”面对产品升级、设备提升的挑战,张久云利用休息时间补习英语,并在2008年顺利拿到安徽大学英语本科自考文凭。
说起自己学英语的经历,张久云说,当时天天的生活状态,除了工作、吃饭和睡觉,剩下的基本就是学习,每天都会抽出2-3个小时看书,现在还一直保留着这个习惯。
随着技术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2009年,张久云走上了发动机二厂五车间主任的岗位,同时挑着内部安全协调多条生产线管理的担子。
职位的提升并没有带来工作量的减少,反而责任更加重了。在此之前,张久云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钻研上,而在新的岗位则需要他分出一半的精力进行车间管理,从团队建设到小小的技术问题他都得过问。
为了做好发动机二厂五车间的生产工作,张久云每周都召开员工技术交流会,并形成制度。同时,注重每一个员工的学习教育工作,时常利用班前会后,通过周一、周六学习会等形式,挤出时间交流学习。
在他的影响带领下,所带班组通过摸索、总结,不断改进工装夹具、优化工艺,有效降低了不合格品数量,产能提高近10%,并先后获得全国QC大奖,全国TPM改善二等奖,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以及全国职工示范班组等多项荣誉。
如今,张久云手下带有5条生产线,共有175名员工,多样的技能培训和严格的安全意识教育把他所在的五车间班组造就成了一支高效精干的队伍。
从无到有,从第一辆到第100万辆,从第100万辆到第200万辆,再从第200万辆到第300万辆,还有前方的500万、1000万辆……自1997年在民族汽车的荒漠中诞生以来,10余年时间,奇瑞以世人惊叹的毅力和艰辛,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正犹如奇瑞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张久云用自身的努力和发展诠释了与奇瑞同呼吸、共成长的生命足迹。
谈及对以后的期许,他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经常回去,但父母和妹妹还是很能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工作,所以就是希望来年可以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
采访结束后,已是下午4点半,记者离开生产车间时,问起张久云,中秋节即将到了,是否有时间回趟老家?张久云笑着对记者说,“回去之前买点东西,今年中秋一定回去看望父母”。话音刚落,他又一身扎进那熟悉并充满节奏的数控机床加工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