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纪实
7月14日,湖北省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决定》,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和省委全体常委为“三万”活动先进单位颁发奖匾。至此,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这场持续三个多月的活动起源于一次调研。
2010年12月15日,漫天风雪,省委书记李鸿忠冒着严寒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
红安县高桥镇何家湾村农民刘海华和妻子都有残疾,房屋简陋,窗户连玻璃都没有,76岁高龄的老母亲被褥单薄……
看着这一幕,李鸿忠感慨万千。
在调研回程的路上,关于如何让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紧密联系群众,李鸿忠和同行的两位省委常委进行了交流、讨论。
不久,湖北省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形成了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简称“三万”活动)的重要决策,并成立以省委书记李鸿忠为组长、省长王国生为第一副组长、省委常委张昌尔、侯长安、李春明、尹汉宁和副省长赵斌为副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
“不要像鸭子浮在水面,而要做鸬鹚沉到水底。”扑下身子、提振精神。到基层去!到一线去!今年3月至6月,一场规模空前的亲民活动就此展开。
阳春三月,荆楚大地犁耙水响。
“打起背包下乡去!”
工作组覆盖全省所有村,工作队员足迹覆盖全省所有农户——
湖北省、市、县、乡四级干部,211家省直机关、大专院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17个市州、92个县市的直属单位中派出的18317个工作组、75111名干部,深入到26018个村、1062万农户开展工作,成为这个春天荆楚最美的风景。
“哪怕再偏远的山村,再分散的农户,也要一村不漏、一户不掉;要让每一位乡亲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湖北省委、省政府向全省父老乡亲作出了庄严的承诺。
4月13日,省委书记李鸿忠一行身先士卒,来到海拔1800多米的“恩施屋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走访农户,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与农民一起劳动,交心谈心,倾听民愿。
仙桃市沙湖镇被称为“水袋子”、“虫窝子”,是血吸虫疫情最重的地区之一。4月17日,省长王国生来到沙湖镇,走进农家,实地了解血防站(所)建设、防螺灭螺等方面的工作。
在实现“两个全覆盖”的过程中,工作队员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范围大的难题。湖北农村广阔,情况千差万别,山区、丘陵特别多,许多农户白天家中没有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交流”也是个问题。一来,留守在家的农民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二来,有的队员本身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三来,方言的差异也生生地搁在工作人员与民众之间。
针对这些情况,省委农办、省林业厅灵活安排上门时间,“见缝插针”:农户下地或外出务工,第一次走访找不到人的,请村组干部或左邻右舍捎话,约定下次走访时间;白天不在家的,等到晚上再访;太晚了就住在农家,次日一大早抓紧时间走访其他农户。
松滋市则制定了“六访工作法”:早晚走访农忙户、随机走访农闲户、发函走访空巢户、反复走访上访户、预约走访示范户、重点走访贫困户。
“全覆盖不能少了农民工这一块!”在走访过程中,省委政研室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锥子河村八组41户,竟有18户举家在外。于是,打电话、发短讯、上网……通过多种渠道与远在异地他乡的农民工取得联系。在深圳打工的陈志鹏接到电话非常意外,激动地说:“你们把工作做到深圳来了,我真是想不到!既然你要我提意见,我就给家乡发展提两条建议……”
走访量大、人手少,就充实力量、动员全员参与。为了确保“全覆盖”落到实处,湖北省先后三次派出检查组督办,要求各工作队走访农户必须做到有走访记录、有农户签字、有每日台账、有走访情况公示。
“亲民三部曲”——
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身入、心近、情生
身入才能心近,心近才能情生。
“三万”活动“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的三项核心内容,奏出了一章动人的“亲民三部曲”。
第一部“送政策”。随着工作队的到来,村头多年未开的小喇叭又响起来了,往常很难召集起来的群众大会召开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农民外出打工之后有些冷落的村头重新热闹起来了。
省活动办公室汇编了《当前强农惠农政策一览表》;工作组把政策送到老百姓手上,各市州、县(市、区)送出的政策资料多达800多万份。
第二部“访民情”:先是普遍走访,一户不漏;接下来从全省所有村中抽样45万户农户,对惠农政策落实、农村基础建设等8个方面进行专题调研;然后,重点加大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和特殊群体的关注和调研,开展“百人访谈”。
省委常委张昌尔“打前站探路”,来到偏远山区大悟县玄坛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与农民“围炉夜话”。
3月17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踏进通山县南林桥镇,走访农户、慰问困难户、检查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活动中,仅省直部门就完成调研报告100多篇,重点访谈有记录的达到10多万人。
湖北省先后编印了《“三万”活动民情日记荟萃》《湖北民情调查报告文集》;省委九届十次会议通过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决定》,整理保存经验成果。
第三部“办实事”被设置为“自选动作”。民有所呼,工作组有所应,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事,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嘉鱼、云梦等地包菜、花菜面临着十年一遇的“卖难”,大量蔬菜烂在田间,菜农心急如焚。驻嘉鱼的工作组积极帮助菜农联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省国防科工办工作组带头购买了55吨包菜。
省纪委、监察厅工作组为群众办实事效果好、影响大——通山县石垅村群众反映饮水困难,工作组帮助该村建起了自来水厂;反映出行难的问题,工作组帮助建设张窝断头路湾湾通公路工程;南林村群众反映农田水利设施被损坏问题,工作组帮助建设了南北渠、南林河堤、阮家畈河堤、石门畈引水工程等4个水利工程;工作组共为驻点村100余户特困家庭、100余名贫困学生捐款20余万元,为群众举办义诊……
用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通过视频,让留守父母与在外打工的儿女见面,让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交流;用数码相机帮常年不出村的老人照登记照,帮团聚到一起的亲人照全家福……办事不在大小,出钱不在多少,只要为农民着想,农民都欢迎。
据统计,全省在“三万”活动中共帮扶项目2.67万个,投入资金32.2亿元;捐赠物资折合资金2.56亿元,帮扶资金达6.85亿元。
“收获全方面”——
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干群关系在改善
“三万”活动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干部作风大演练。
领导干部作决策、定指标不搞调查研究,“开头拍脑袋、后来拍屁股”;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油水分离”;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不熟悉省情、不熟悉农情、不熟悉民情……
针对这些问题,活动之初,湖北省委严明了工作纪律“六不准”:不准向基层提任何不合理的要求,不准接受基层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收受基层馈赠的钱物(包括土特产),不准打牌赌博和参与公款娱乐消费,不准做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不准层层搞陪同和迎送。
只帮忙不添乱。走访期间,所有工作队员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肖菊华、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杨三爽等一大批厅级干部,坚持吃住在农家“没挪窝”,不是特别重要的机关会议“不离岗”。
仙桃市杨林尾镇代桥村贫困户金志详家里连个像样的凳子都没有,省委老干部局工作队队长周辉义见状,干脆一屁股坐到门口的台阶上,跟老金攀谈起来。
村里人见了,连说“真不像个大干部”。就在这随意一“坐”之间,干群关系猛然拉近。
黄冈市市委书记、市长带头,所有工作组干部都自己掏钱买票,搭乘公共汽车到村里去。
孝感市孝南区倡导干部下基层坚持“五去五换”:去茶杯换水壶,去西装换便装,去皮鞋换球鞋,去皮包换布包,去官帽换草帽。
看到这身装扮的“干部”,孝南区黄榨村党支部书记黄伦宝连连感慨:“老传统好作风又回来了!”
“三万”活动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工作组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特别是今年的抗旱救灾工作。
活动期间,赶上湖北五十年一遇的大旱灾,所有工作队就地改成了抗旱工作队。
团风县瓦土库提水泵站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年久失修用不了,几个村下秧整田没有水,老百姓急得团团转。
东风公司工作队员自发捐款买来水泵,铺好临时管道,紧急从渠里抽水,满满灌了村里的5口当家塘。公司投资70万元,为村里修建泵站、疏挖水渠,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里的抗旱排渍问题。
不仅如此,全省对各级各部门上报的群众意见和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研究,形成了26个项目,交由省直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干部带着一颗真心下去,群众捧出一颗真心回报。
活动中,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老百姓也真心喜欢下乡的干部,把最好吃的东西拿给他们吃,把最新的被子让给他们盖。
团风县村民徐再明硬是要把给儿子准备的新房、新床让给工作组的队员。
家在鹤峰县海拔1000米高山上76岁的老人徐为成拉着工作队员的手,激动地说:“得知你们要上山来看我,我一晚上都没睡着。”队员下山的时候,徐大爷眼含泪水,送了一程又一程。
钟祥市工作队员刘军因劳累过度,不幸倒在驻村工作岗位上。红金村老百姓自发赶到殡仪馆为他送行,村民们栽下80棵玉兰和四季青,以永远纪念他在这里工作的18天。
“三万”活动结束了,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群众工作长效机制随之启动了……(作者 何红卫 余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