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红色足迹:黎明曙光
(领航中国·红色足迹)黎明曙光
【解说】每一次惊天动地的巨变,都可能有这样平静的开始。
1949年1月1日,新年的太阳,升起在河北平山县一个叫西柏坡的小村子里。
这个元旦,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过着一样的新年,有着两样的心情。
节日之前,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被送到了新华社总编室的小屋里。
这一天,它气魄宏大地发表了,宣告:“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时隔半个多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如虹气势,在这张发黄报纸的版面上依然跃动着,撞击着读者的眼球。
同一天,身在南京的蒋介石发表《元旦文告》,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愿意同中共商讨停止战事,并请多国政府出面斡旋。
新年钟声敲响之前,战局发展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国民党的近50万大军灰飞烟灭。
元旦之日,也是合围之时。这一天,解放军完成了对天津的包围,夺取这个大城市,已如探囊取物。
为了千年文化古都不毁于战火,北平的和平解放,正在各方的争取之中。
所有的选择,历史都已经作出安排。
历史为什么挑选了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临时落脚点呢?
为什么历史给了西柏坡机会,让这个隐藏在太行山里、从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庄,可以豪迈地宣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呢?
这样的选择是必然,还是偶然?
【同期】中国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副馆长 李庆安
西柏坡正处在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地方,往东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往西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脉,战局顺利往东就下去了。战局不顺的话,可以躲进太行山隐蔽起来。可以说这个地方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攻守自如。
【解说】没有重兵把守,也并不是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选择了离敌人不远的小村子,坦然地住下了。
虽然背靠青山,但这是自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准备走出大山;也是它自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提出以来,第一次准备重返大城市。
这种对对手极为藐视的气魄,是对天下的昭告和表白:国民党大势已去,中国共产党即将闪亮登台。
历史,有时挑些特殊的地方,停下来前瞻后望。
1946年的夏天,坐在延安杨家岭的这个小石凳上,穿了件新衣服的毛泽东,会见了美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泽东的讲话,被女记者忠实地记录下来了。
会见是在一棵苹果树下。但在延安生活了十几年的毛泽东,没有看到第二年延安的苹果花开放。
1947年3月,胡宗南纠集了25万兵力,闪击延安。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
很多人不舍。但毛泽东在撤离时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历史这出戏变化得比人们想象得还要快。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历史性的大转折出现了。
毛泽东话音未落,延安就回到了人民手中。胡宗南的军队在撤离时正在演戏,台上的演员连妆都没有来得及卸,就匆忙撤走了。
光阴每天掠过这个有把子岁数的石碾子时,它们彼此之间,可曾有过对话?
离石碾子不远的地方,是当年的中央军委作战室。这个作战室可以用一二三四这几个数字来形容。
一部手摇电话机、两张军用地图、三套桌椅、不足40平方米。三个科就挤在一块办公。
标图用的红蓝铅笔都是从国民党手里缴获的。为了节省使用这来之不易的宝贝铅笔,参谋们就拿红蓝毛线在地图上标图。解放了一个地方,就用染过色的红毛线把它套住。
在延安大生产时期,指战员们学会了纺毛线技术。在国共两党大决战的关键时刻,没想到又派上了用场。
这个简陋得只能用毛线在地图上做标志的作战室,是世界上最狭小的指挥所。它用敌人都想不到的寒酸设备,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役。打着红旗的千军万马,如下山猛虎,仅仅用了4个月零19天,就歼灭了国民党军队154万多人。
这个石磨盘,位于毛泽东的故居外。
当年,共产党的领导人们经常在磨盘上开会办公,有人戏称,它是毛泽东的会议桌和写字台。
小小的磨盘上,曾汇聚了万千风云,排列出百万雄兵,推演出战场变幻。
看上去简单得不可能再简单的物质空间中,传达的是巨大的精神内涵。
今天的人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
但历史凭借什么告诉未来呢?
它能说出的,不就是物质空间承载的,那些看不见的精神力量吗?
今天的军委作战室,已成了参观的热点。讲解员用了快板书这种非常新颖的形式来讲解。
【同期】中国西柏坡革命纪念馆馆长 王荣丽
我们讲解员会添加一段快板,就把我们当年是怎样在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的全世界最大的战争。这种场面如果单靠讲解员去讲,用一堆数字罗列出来去给观众解读的话,那么他可能记不住。那么就用一段快板,利用国民党将领黄维的亲身感受,讲明当年的战争是怎么样的一个现实,我们为什么说有伟大的战争,观众就会有深刻的印象。
【解说】看上去人员物资粮草都不充沛的指挥所,用的是电报来遥控前方战局。正是这些电报,指挥着前方将士,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席。
莫尔斯电报码,来自408封电报的声音。到现在,还在这个以电报为展览主题的长廊中回荡着。
回电一个跟着一个,内容不同,地点不同,但最关键的词只有一个:解放!
现在,滴滴答答的电报声,被编成了舞蹈节目。为了跳好这些舞蹈,讲解员们从晨光初起就开始练功了。
点亮新中国黎明的第一盏电灯,在西柏坡诞生。
当年,晋察冀战争前线的枪炮子弹供不应求,兵工生产也因为缺乏能源动力而效率低下,即将迁入西柏坡的党中央也急需照明、发报用电。
人们看到了这个有百米落差的瀑布。因此,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就出现在这个叫沕沕水的地方。
这台发电机,是解放附近煤矿的战利品。
由于敌机轰炸,有3名烈士倒在了运输这台发电机的路上。
这个小小的水电站,为兵工厂和西柏坡供电,整整工作了近30年,才光荣退休。退休时,所有的部件运转都很正常。
沕沕水水电站建成50多年后,来自德国的发电机生产厂商,在这里惊喜地发现了他们20世纪30年代的产品。他们向当地提出,花钱把自己的产品买回去当文物。
得到的回答是,不卖。多少钱也不卖。
【解说】在三大战役期间发往前方的电报中,有197封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
许多人,在这辆独轮车前,都会陷入深思。
据统计,淮海战役动员民工225万人、大小车辆40多万辆。这40多万辆车,首尾相接,按两路纵队,能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城。
老百姓的小推车推出了胜利,一针一线纳出的军鞋载着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历史上有哪一场战争,能够得到这么多老百姓的支持?
济南战役中,几万人的国民党守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四散奔逃,以至于指挥官王耀武哀叹,就是一群猪让共军来抓,也不至于消失得那么快。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有这么多民众的支持,国民党岂能不兵败如山倒?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为民众的选择?
历史列出了一道选择题,需要我们给出答案。
在夺取天下的战役进行到最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
这是另一场夺取天下和民心的战斗。
【同期】中国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副馆长 李庆安
可以说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1936年的时候啊,毛泽东在陕北和23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他还讲到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土地问题。
【解说】100多位代表,冲破敌人的封锁线,风尘仆仆来到了西柏坡,最年轻的一位代表,就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这些代表就在西柏坡村的一块打麦场,开起了会。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干脆坐在石头上。
那正是西柏坡天气最热的时候,工作人员在杨树上拴了一条绳子,上面搭着一块白布,用来遮阳。
会议起草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之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解放区农民都获得了土地,土地回到农民手里。
哈尔滨故乡区靠山屯的翻身农民,获得土地以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道,毛主席啊,没有你,我们真得饿死了!这会儿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动派!
眼看到了冬天了,你那里很冷吧?给你捎去一件皮大氅,一双靴子,一双毛袜子和一顶帽子。这是我们的翻身果实,也是我们的一点点的心意,请您收下吧……
【同期】中国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副馆长 李庆安
我们都想看看你,离得又这样的远,也见不着,请您把最近的照片给捎一张来。情真意切,这是翻身农民掏心窝的话,这是对领袖的感情,也是对我们党的感情。
【解说】所有的爱与恨都有根源。
顶正午之日,汗滴禾下之土。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梦想着有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种梦想,让一个政党体会到、觉察到,这个政党为他们说话,为这样的梦想流血牺牲和奋斗。他们怎么能不支持这样的政党?他们怎么会不热爱这样的政党?
有数以亿计农民的拥戴和支持,对江山社稷又意味着什么?
有了这样的情感,才有这样的歌谣:
最后的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西柏坡,有着歌谣,还有着当年的故事和传说。
【同期】河北平山县原西柏坡村民、周恩来房东后人 闫元方
一般来说老百姓上地里干活,人家出去散步,下边都是稻田,稻田路比较窄。要是你弄点东西的话,过不去,把路赶紧让开,让人家先过去。
【同期】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民、刘少奇房东后人 闫二鹏
当时在这儿的时候,以前本地的稻谷是一年收成一次,产量也不太高。后来因为毛主席家乡是湖南的,他们本地这一方面懂得技术比较好。但是他看到西柏坡村民落后之后,他就教本地的农民插秧,手把手地教。而且回到北京之后也惦记这个事,派人挑全国比较好的种子送到西柏坡,然后把技术员也请过来教。
【解说】碾子是旧时中国农村必备的农具,但现在随着电气化的普及,已经不常用。当年的董必武房东之子闫清海,到现在还珍藏着一个碾子。正是在这个碾子上,董必武发现了这个病得奄奄一息的3岁孩子。
【同期】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民 闫清海
董必武给送医院。将近三个礼拜以后,我就回家了。回家的时候,是董必武和何莲芝他们这么拉着我回家。回去以后,我父亲说这不是死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董必武说这个孩子还没有死,你们就把这个孩子给扔掉了,这不好。
【解说】与别处革命圣地庄重的风格有所不同,西柏坡,多了几分喜气。一个崭新国家的架构和气宇,已经出现了。小山村里,洋溢的俨然是开国气象。
人们喜气洋洋地设计着军旗的图案。
书法很好的董必武亲手撰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这个刚刚组建的银行,用这部机器,印刷了新中国的第一套法定货币。
这套货币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人民币。从此,中国人民有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货币。它姓人民,叫人民,属于人民,也服务人民。
在解放战争的热浪滚滚向前时,就在西柏坡,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
被后人铭记于史册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曙光升起前,在全国胜利即将到来之时,在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头上,浇了一瓢让大家冷静的凉水。
就在这间屋子里,在这个讲台上,眼望着即将到手的执政权力,毛泽东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高瞻远瞩的思想,被后人称为“两个务必”。
【同期】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民、刘少奇房东后人 闫二鹏
就这一段历史了解的比较深,然后感受得比较深。因为我小时候上学,通过记事,从我认字开始就是“两个务必”,一出门就是西柏坡这段历史的介绍。
【解说】如中共领导人自己所说,党中央进北京是进京赶考。那么这次会议,是不是可以算作大考前的预习呢?
那时的西柏坡没有会议室,如此重要的会议,就放在中央机关的大食堂中召开。
没有会议桌,也没有椅子。30多位与会代表,要自己从住处搬着椅子、沙发来参会,会议结束再搬回去。这样,会场的设施就千奇百怪、各式各样了。
烟熏火燎的痕迹和设施的简陋,都不能掩盖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光芒。
每一个出席会议的代表脸上,都带着笑容。胜利的喜悦真是忍也忍不了,藏也藏不住。
【同期】中国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副馆长 李庆安
主席亲笔起草了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这次报告还作出了六条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照,不以人名做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同比。七届二中全会,这是规划新中国宏伟蓝图的一次会议,是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的会议。你看这非常细小的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把它写入党的文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面对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
【解说】会议结束后的第10天,党中央即从西柏坡迁到了北京。
此时,东方霞光满天。
车子驶往的地点是——新中国。
(此文为新华社《领航中国·红色足迹》多媒体专题系列报道第七集解说词)(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朱玉、肖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