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商业预付卡防止“顾此失彼”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人民银行、监察部等部门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明确职责,强化对商业预付卡发卡人的管理,抓紧制定行业标准,适时出台管理办法,通过规范商业预付卡的发行和购买,防范利用商业预付卡洗钱、套现、偷逃税款以及行贿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商业预付卡管理涉及部门众多,情况复杂,规范整顿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我们为“商业预付卡”设“关”立“卡”。
为商业预付卡添加三种“防腐剂”
制度制定后,执行是关键,否则无异于空纸一张。如何执行好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整治好商业预付卡市场乱象?我觉得应添加文化、公开和法纪这三种“防腐剂”。
添加“文化防腐剂”。文化渗透是最潜移默化的、最长久的、最有效的渗透。违规收送预付卡之所以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社会上存在将公务活动中收送预付卡简单地看做是人情往来的错误观念。用廉洁文化教育这种形式来整治商业预付卡市场乱象,将拒绝收受商业预付卡纳入到推进社会领域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中去,铲除不正之风赖以滋生的土壤,让拒绝收送商业预付卡理念深入到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社区、家庭,警示教育党员干部认清收受商业预付卡的危害和后果。
添加“公开防腐剂”。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是遏制腐败的有力武器。目前,公款购卡盛行,除发卡人可根据要求开具发票方便报销的原因外,深层次原因是财政资金使用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给公款购卡留下了空间。整治商业预付卡市场乱象,依然离不开“公开”这个必选招数。有关部门要把制止公款购卡和政务公开工作结合起来,大力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公开财政预决算信息,尤其是详细公开有关行政经费使用信息,从源头上管好用好财政资金。
添加“法纪防腐剂”。对收受购物卡者的处理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缺少应有的威慑力。整治商业预付卡,必须依法依纪开展。在查处上做到“动真格”,对“商业预付卡腐败”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从严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同时,铲除购物卡“黄牛党”灰色利益群体,对于公然回收商业预付卡并从事非法经济活动的机构和个人予以查处,切断商业预付卡涉贿犯罪的销赃洗钱途径。(作者 刘三元)
规范商业预付卡防止“顾此失彼”
纵观以往,每逢节日,各级都要三令五申禁止制售、发放、使用预付卡。但总是屡禁不止,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查禁工作往往顾此失彼所致。
一是顾“收”失“送”。各地每年在节前都要召开领导干部廉洁过节会议,下发有关文件,但都把查禁的重点放在受贿者这边,而忽视了行贿者。行贿者和受贿者是这个利益链条上的两个关键环节,必须做到两手抓。
二是顾“买”失“卖”。商业预付卡绝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直接消费,来者不拒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容易变现,大街上、超市门口回收商业预付卡的小贩随处可见。必须对变现环节加以整治,堵住其变现的途径,让卡无处去。
三是顾“明”失“暗”。个别单位为实现“送出去”的目的,将购物卡改头换面,变成消费卡、提货单、会员卡等,没有品名和金额,不受时间限制,有效期长,使其更具有隐蔽牲,主管部门很难发现和定性。
笔者认为,要彻底避免预付卡乱象,防止“顾此失彼”情况发生,首先要坚持思想为本,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通过民主评议、廉政谈话等形式,构筑组织、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使其不想收、不能收,收了不能变现。其次是坚持“双管齐下”,在对收礼者进行严厉查处的同时,也要严惩送礼者,不管是谁,都要一视同仁,一查到底,严惩不贷。再次是坚持综合治理,对所有商家采取明察暗访、顺藤摸瓜、突击检查等形式,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新的“变种”,一旦发现问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严厉处罚,决不手软。(作者 董文先)
源头治理 贵在长效
针对“卡腐败”,这次七部门专门出台规范管理规定,直接指向收受商业预付卡的要害,是人心所向。接下来,各地各部门还应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晰职责,监管到位,从源头规范“购物卡”市场,将其纳入金融管理体系,把“实名购卡”落到实处。
必须考虑到,实名登记容易减少卡的发行量,影响商家生意,商家未必主动配合。因此,要加强对商家、购卡人和受卡消费人整个流通链条的监督;尤其对公款购卡单位,必须如实填写消费项目,按规定转账,自觉接受监督检查,真正做到全程透明。
此次采取的建立购卡实名制、非现金购卡制度、限额发行制度等措施,增加了利用购物卡行贿受贿的成本和难度,使得利用购物卡行贿受贿背后主体的身份容易暴露,并明确收受商业预付卡又不按规定及时上交的以收受同等金额的现金论处,极大地提高了犯罪成本,并直指商业预付卡涉贿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实践告诉我们,加大查处力度,营造“卡腐”必究的高压态势是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对此,要通过开通举报热线、完善网络举报途径等方式,畅通商业预付卡行贿受贿举报渠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整治行动贵在长久,我们应该在当前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的有利形势下,尽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商业预付卡的法律法规,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发卡机构的监督管理,坚决遏制发卡机构根据购卡人需要随意开具发票,单位购卡支出摊入成本费用等突出问题,实现源头治理、长效治理。(作者 赖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