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明算账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由乡镇财务服务中心承担村级财务核算,各村设一名报账员,定期到服务中心报账,村组财务支出实行“三签两审一管道”模式,陕西省咸阳市——明算账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泾阳县泾干镇财务服务中心接待村级报账。
5月26日正午时分,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原底乡西头村鞭炮齐鸣,全村群众个个笑容满面。一打听,原来是该村第二批28户新居主体工程顺利竣工!
该村的新居工程不只圆了几代人住上楼房的梦想,而且两批工程涉及的124户群众自发把建房款交给村党支部,委托村里统一设计施工,建设标准高、质量好,群众省力省心,工程费用节省了260余万元!
群众对党支部咋这么信任?当了二十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李邦靖一语道破:“这都是‘村财民理镇监管’的制度好,明算账,让干部清白群众明白!”
村财民理镇监管 群众成了明白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任会计一包账”、“疙瘩账”、“卷卷账”……过去,农村财务人员大多由村干部指定,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群众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由此引发的干群关系紧张、干部腐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2009年初,咸阳市由纪委监察局组织财政、农业等部门对农村“三资”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三资”管理的意见》,在全市157个乡镇2033个建制村推行了“村财民理镇监管”制度,由乡镇财务服务中心承担村级财务核算,各村设一名报账员,定期到服务中心报账。村组财务支出实行“三签两审一管道”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规范了财务支出流程。“三签”,即财务支出必须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签字同意;“两审”,即所有支出必须经村民理财小组和服务中心审核,由乡镇财务服务中心监督报账;“一管道”,即财务往来必须经过服务中心唯一管理渠道,村组不得私设账户。
在长武县孝西村村委会办公室里,笔者看到,“村财民理镇监管”制度盒中,一事一议、民主理财、债权债务管理、责任追究等8项配套制度装订成册。在泾阳县泾干镇三资管理“三账四簿”档案中,各村的总账、明细账、日记账清清楚楚,土地登记簿、物品登记簿、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各种合同登记簿样样齐全。
截至目前,该市各乡镇都对村组集体资产进行了核实,建立了台账,翔实记录村级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种类、数量及经营使用、变动情况。
还权于民 干部成了清白人
“开村民大会时,群众啥都质疑,比新闻发布会还热闹。”
泾阳县泾干镇先锋村村民代表党玉芹至今还记得,去年年初,村民大会讨论用征地款修路一事时,有人怀疑村党支部书记姜建民把征地款存在私人账户上“吃利息”。此话一出,吵闹声一片。姜建民二话没说,让大家推举代表一起到镇上去查账。5名村民代表提着摄像机来到了镇村级财务服务中心,翻账本、看电脑、进银行,当看到一千多万元全在村集体专户上,大伙的心踏实了,修路的事迅速定了下来。姜建民深有感触:“前些年,因财务管理,干部说不清,群众不信任,整天打‘肚皮官司’,村上的事没法推动。现在,‘村财民理镇监管’让干部卸了包袱、少了顾虑,工作起来劲头更足了。”
去年,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安装自来水,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挖渠的工价为每米3元,由于地质坚硬,一个劳力一天最多只能挖10米,只能挣30元,可当时市场日工价是70元,不涨工价就停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军没敢擅自答应。村监委会主任张小良带领群众试挖后,证实要求涨工价是合理的,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后,将工价提到每米7元,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村财民理镇监管”制度,让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放开手脚大胆干事。制度实施以来,咸阳市农村基层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围绕村集体资源收益及征地、拆迁费用的使用及发放、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全面及时公开,还权于民,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干群齐心 社会和谐人幸福
渭城区渭城湾村地处咸阳城郊,大项目落地比较集中。去年3月,某项目建设方需要大量石子,村干部和村民商议采用入股的办法承揽这个工程,决定每户入股不超过1万元,村干部更不准超标入股,让更多群众受益。这项工程村民共入股50余万元,为群众挣回了80多万元,群众纷纷赞扬:“干部办事公道,为大家办了一件好事。”
“只要我们心中有群众,群众心中就会有我们。”村干部为集体着想,为群众造福的行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富裕后的村民用行动回报社会。连续几年的重阳节、教师节,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村民们都自发捐款万元以上,支持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好公益事业。还有一户群众向村委会捐赠一套价值8000元的音响,为村里开会、搞群众文娱活动提供方便。提起“村财民理镇监管”制度,不善言谈的村民王建军有了话:“好制度让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干群关系融洽了,干群齐心,和谐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人心齐,泰山移。“村财民理镇监管”制度成了农村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助推器。目前,咸阳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基本达到了“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管理目标,避免了矛盾纠纷,群众上访明显减少,从源头上堵塞了农村“三资”管理的漏洞,有效促进了资金的充分利用、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亮点剖析
农村“三资”管理的有效机制
咸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张秀英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是农村村务管理中的焦点、难点问题。2009年以来,我们在全市157个乡镇2033个建制村推行“村财民理镇监管”制度,实现了资金使用由“暗”到“明”、财务管理由“松”到“紧”、监督制度由“弱”到“强”的转变,从源头上预防了干部腐败问题发生,有效化解了农村因“三资”管理不透明而产生的矛盾,密切了干群关系,激发了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