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剑雄:以笔为器 名垂青史
6月7日,94岁的洪剑英向记者讲述哥哥洪剑雄烈士的故事。(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1926年底,两位士兵来到家中报信,说哥哥在北伐军中因病去世,父亲在门口听到这个消息,当场就晕厥过去。”6月7日,94岁的澄迈县博潭村洪剑英,讲起80多年前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胞兄洪剑雄,依旧百感交集。他告诉记者,父亲醒来时,泪痕犹在。
在洪剑英眼中,哥哥洪剑雄是一位性格开朗的青年,“回到家中,哥哥总是歌声不断。他思想进步,父亲也很支持他投身爱国运动。”
洪剑英的哥哥洪剑雄,是琼崖青年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海南,他积极响应;投笔从戎,他成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参加东征,他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出师北伐,他是军中优秀的政治工作者。
开设“南华书店”,传播进步思想
洪剑雄故居在博潭村东北边,老宅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败。故居正厅左侧的墙壁上,挂着洪剑雄的照片。照片中的洪剑雄二十多岁,面孔英武,目光笃定,一身崭新的军装,尽显青年军官的飒爽英姿。
洪剑雄1899年出生在博潭村,父亲是个小工商业者。“父亲当年在海口开了一家药店,名为同安,生意做得不错,家里还在海口修建了一栋自己的小楼。”洪剑英回忆说,那时父亲还与人合股,开办了泰安客栈。
“洪剑雄在家排行老大,1915年他小学毕业,曾去新加坡学习英语。1917年考入琼崖中学,由于学习努力,成绩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同学称赞。”澄迈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邦照告诉记者。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琼崖,洪剑雄积极响应,和王文明、杨善集等人一起,奔走呼号,组织同学上街游行。“琼崖中学、琼山中学等7间学校的学生代表,在琼崖中学召开大会,成立琼崖十三属学生联合会,洪剑雄是积极的参与者。”澄迈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孙中积认为,洪剑雄是澄迈县最早传播革命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澄迈县金江镇的中山路是一条老街,中山路与解放路交汇处,开有一家杂货店,孙中积走到店前对记者说,“洪剑雄读书时接受进步思想,假期回到澄迈,发动吴锡抚、吴俊坤等人在金江镇开设‘南华书店’。当年的书店就开设于此,以摆卖古籍为名,经销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文笔出众,参与创办《新琼崖评论》
洪剑雄思维敏捷,文笔出众,他积极协助杨善集创办《琼声周报》,即时报道琼崖各地的运动情况以及全国各地的消息。
1921年,洪剑雄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科就读,他阅读革命书刊,与同学讨论社会问题,于1923年加入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新学生社,积极从事青年运动。1924年,洪剑雄由谭平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洪剑雄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写得一手好文章,他与同乡徐成章、杨善集等人一起,联络二十多位琼崖革命青年,成立“琼崖少年同志会”,发起组织新琼崖评论社,创办《新琼崖评论》半月刊,杨善集担任该刊书记主任,洪剑雄则为编辑主任。
《新琼崖评论》从1924年1月1日创刊到1925年5月,共出版了30期,洪剑雄主编了18期。有关《新琼崖评论》编辑选稿的思想,洪剑雄在《〈新琼崖评论〉之回顾和希望》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悬的目标,是‘国民革命’四个大字,所拣选的文章,多依这个目标去采取,故每期所登的脱不了攻击一班伪革命的以及反革命的行动的文章……”
洪剑雄以笔为武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道出的是对反动派强烈的批判,对未来的热切希望和无限憧憬。在他主编的《新琼崖评论》中,他先后撰写了33篇署名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国民革命运动,在琼崖人民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投笔从戎,成为黄埔一期生
1924年春天,洪剑雄自广东高师毕业后,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他在广州中德学校补习德文,准备赴德留学。就在补习期满,整装待发之际,5月间黄埔军校开办了。
“洪剑雄投笔从戎,考上军校,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生。在黄埔学习期间,他不仅积极完成军校各科的学习任务,而且还抽出时间,为《新琼崖评论》及《新学生》等刊物撰写文章,宣传党的主张。”王邦照告诉记者,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印的《琼崖大革命史料选编》中,就收录有数篇洪剑雄在黄埔军校就读时撰写的文章。
洪剑雄毕业时,他的成绩及人品被周恩来、廖仲恺看中,指名留校,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曾任军校《士兵之友》壁报编辑,被周恩来誉为“国民革命军中编辑壁报之能手”。
1925年1月,洪剑雄随国民革命军参加第一次东征,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东征军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洪剑雄编辑军中壁报,起草传单标语,向东征沿途群众进行政治宣传。东征军攻克潮梅后,洪剑雄被委派为政治部驻梅州特派员,并负责组建中国国民党梅县党部。
1925年6月,洪剑雄被调回省城。沙基惨案发生,黄埔军校及其他革命群众当场被打死50余人,洪剑雄在悲痛之余,肩负起《沙基屠杀中党立军校死难者》纪念册的编辑工作,并撰写《沙基屠杀中党立军校死难者》和《曹石泉同志的传略》等文章。
东征北伐,军中优秀政治工作者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革命军各军也相继成立,经周恩来提议,许多共产党员被委派到国民革命军中加强政治工作。
“洪剑雄被派到第四军政治部任秘书,在该军驻防南部时,洪剑雄是政治部留驻肇庆办事处主任。1925年10月初,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二次东征,洪剑雄随第四军出发,兼任东征军第二纵队宣传总队总队长,每到一处,洪剑雄便带领工作人员,以政治部的名义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国民革命的意义,组织军民联欢,对广泛发动群众支援东征以及组织广泛的统一战线,起到很大作用。”孙中积说。
“1926年3月,洪剑雄随师留守梅县,代理国民革命军第14师党代表,与张维创建了中共梅县特别支部,并指导成立了梅县工会、妇女解放协会等群众团体,为梅县地区的革命发展立下卓越功勋。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根据洪剑雄请求,上级委派他为第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兼任北伐战时宣传队队长。”王邦照说,1926年7月19日,洪剑雄率领宣传队员及政治部工作人员100多人出发去湖南,赶赴前线,当洪剑雄抵达湖南郴州时,不幸染上霍乱,医治无效,于8月3日逝世,时年27岁。
“洪剑雄去世的噩耗传来,周恩来很是沉痛。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批示地方政府给洪剑雄在澄迈县博潭村的家属抚送5石大米,折合750斤,以表慰问。”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宣教处处长游宪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