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有感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这一论述,精辟阐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源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以人民的冷暖为冷暖,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向人民群众问计,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
90年的艰辛历程、60余年的建设经验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而脱离群众则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党源自人民、植根于人民,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就失去了生存土壤和发展根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法宝。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的基本保证。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和更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重要任务。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90年来的历史证明,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不拿群众利益当回事,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地方矛盾纠纷激化。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一些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缺乏深厚的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他们不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对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在其位,不谋其政,眼里只有上级,心里只有自己,压根就没有群众,甚至还有个别领导干部为了一己私利与民争利,严重背离了党的宗旨。二是官僚主义思想在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作祟。有些领导干部平时总以所谓的“远期目标”为己任,以所谓“解决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借口,群众的困难在领导讲话中都是“大事”,但在实际决策过程中有时却被当成“小事”来处理;有的不顾客观实际,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以谋取个人晋升的政治资本,而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一些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却避重就轻,不问不管,最终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闹出“乱子”。长此以往,失去了群众信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一些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强,工作方法不当。有的工作方式浮漂,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对群众的“急事”、“难事”找不准症结,看不到实质。有的工作作风不实,许诺多,落实少,尤其是碰到难题、遇到矛盾就绕道走,不肯静下心来,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
我们要看到,群众利益既有长远的幸福追求,也有当前面临的具体问题,既有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也有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下岗就业、买房租房、生儿育女、子女上学、孤残扶贫、生老病死、公共交通、柴米油盐……这些在某些领导干部眼中可能未必影响全局的“小事”,对每一个群众来讲却都是工作和生活中天大的事。其实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大事”与“小事”是相对而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民群众的大事,而这件大事正是由无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汇聚而成的。关于民生问题的“小事”,有时还真需要“大做”、“特做”;只要是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情,“大做”、“特做”还真不怕“题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在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作者:邓爱兰)